写故事的人——陈小琴
写故事的人
作者:陈小琴
教师,都是写故事的人。
把故事写在别人的生命里,也用故事装点了自己的光阴。
故事里,有一张张孩童的稚嫩脸庞,也有一段段岁月的深刻印记。
前年,我去到一所三县交汇处的乡村小学任校长,用每天往返七十多公里近两小时的车程,开启了一段乡村教育的行走故事。
荣休,是您的高光时刻
学校很小,师生不足三百人。刚去学校,就发现老师们平均年龄超过了四十六岁,教师老龄化让学校活力不足。我思考,如何点燃老师们的热情,提升教师幸福感。我深信,只有有幸福感的老师,才能传播幸福。
当时,学校里有一位袁淑梅老师要退休。我想起,我们身边有多少老师退休,为讲台奉献了几十年,但常常就悄无声息地离开学校,连一场像样的告别都没有。直到大家忙碌很久,猛然惊觉:“咦,某某老师呢?怎么好久没看到?”
我带领全校老师为袁老师举办了一场隆重暖心的荣休仪式。听到袁老师的讲述才知道,原来她从民办到公办,从包班到所有年级所有学科全覆盖的教学,从照顾生病的孩子到资助贫困家庭,师者仁心,有那么多动人的故事。退休,应当是一位教师的高光时刻,给老师一个讲述自己故事、告别学校的机会,她是那样知足,热泪盈眶。
我们的精心准备,让她感动不已。朝夕相处的四位男同事,加起来超过200岁,我们戏称为“新姚小学双百F4男团”,给她说了一段三句半,梳理了她的教学生涯;作为校长,我给她赠送了几本书,书的扉页写下了“书香传家”“光荣退休,晚年幸福”,并盖上了学校的红章,多年后翻开,书页里夹的是故事和回忆。鲜花,蛋糕,欢声笑语,那样的场景情意涌动。
后来,许多老师再回忆起依然感动。老教师说,我们都想有个像样的荣休仪式;年轻教师说,我们年纪大了,希望荣休仪式上回忆起来,有值得骄傲的故事,这一生不白活。温情的校园,滋养的是教师的教育情怀。
教师节、妇女节,给老师们节日的仪式感,让老师们感受到被重视的幸福,我也很幸福。
从安放一张书桌开始
常常接到乡村家长的求助,孩子迷上了电子产品,不肯吃饭不写作业。孩子如果能早点养成阅读习惯,是不是就能缓解这样的困境。
学校召开家长会,发起一场在每个家庭“安放一张书桌”的行动:安放一张书桌,不需要豪华配置,没有房间,哪怕是一个安静的角落,标配是一张书桌,有一盏不伤眼睛的台灯,一个装满书的书架。但这是个“专用阅读区”,关键词是“专用”,更关键的词是“用”,日日用。
在家长会上,我们用动情的语言描述了这张书桌的影响力:“这张普通的书桌,将因为阅读而变得分外不同,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孩子往那儿一坐,捧起书:从诗词里读出一卷唐宋风华;从《史记》《资治通鉴》里读出悠悠五千年文明;从科普作品里读出世界的神奇奥秘;从经典小说里读出人生哲思和坚韧的品格……书桌不再是普通的书桌,而是家庭里最有书香气息的区域,最富价值的投资,这张书桌也将改变孩子的气度、涵养、积淀,托举起家庭的希望……”当时,我们从家长的眼睛里看到了光,看到了希冀与热情。在签名时,大家热情高涨,当晚就有了行动。
如果说,推动阅读的系列行动是一组节气,那这次安放书桌的行动一定是节气“惊蛰”,唤醒了乡村家庭对阅读的重视和尊重,一声春雷让各个角落酝酿起阅读的春天。许多爸爸回到书桌边,坚持陪读打卡;一些家长安放了两张书桌,他说自己也需要终生学习、言传身教……
举办一场农耕文化运动会
那天,体育老师来回报要参照往年搞个冬季运动会。
我提议,能否运动遇上劳动,她眼睛亮了。
后来,我又二次提议,我们的学校坐落在一片绿色的农田中央,也就是坐在课程中央。而且当下的农村孩子,分不清韭菜与稻子,分不清葱和蒜谁圆谁扁,对农忙劳作的辛苦更是没有亲历的体验,举办一场农耕文化运动会,让孩子亲近家人,亲近农耕。
体育老师的秩序册一改再改。后来,又为运动项目的名字再次修改。农耕文化运动会设置了三个活动:农耕文化展,创意开幕式,农耕运动项目比赛。孩子收集农具,发现许多有趣的农具名儿——“婆懒”“连枷”,这里是文化;举办中,孩子们从家里带来草帽、筛子、淘米篓、箩筐等传统劳动工具,模仿收割、打谷等丰收场面展示了创意入场式,这里也是文化;运动会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点,对农耕用具的接受能力,设置了运动项目:推车、滚南瓜、筛子运萝卜进行改变,我提议运动项目名儿也要有农家味儿和儿童味儿,于是,“头顶幸福果”“肩挑好日子”“老牛拉车”“小兔滚南瓜”来了,这里又是文化。浸染在文化活动中,孩子们自然在成长,也在自然地成长。
农耕文化运动会很成功,不足300个孩子的乡村小学校,在如皋教育、南通教育和江苏融媒体等主流媒体上亮相。学校文化气质的改变在悄然发生,一场农耕运动会,是一种文化生长。
这之后,我们走向“耕读文化”课程建设。这得又从围建一个童耕实践园说起。学校有两个不忍目睹的边角,西围墙处有一片狭长的荒地,请人来除草要开杂工费;东围墙处有两间半旧不新的房子,拆了可惜,不拆有碍观瞻。我们将两个地方分别打造成:儿童劳动实践基地“悠然园”与农耕文化展馆“东篱馆”,“悠然园”与“东篱馆”源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的文化意象。师生一起绘制了“农耕文化墙”,农耕诗配画与园子里的蔬果相映成趣;农耕文化展馆“东篱馆”,古拙有岁月感,老百姓把本来要扔的脱粒机、拨筒、石磨、汤焐子等老物件捐赠过来,孩子们见到了生活里正逐渐消失的农具等老物件,了解传统文化里的农事、农具、节气等背后的故事;孩子们还种下了“百米桃花源”,故事越来越丰富,篇章越写越多。
渐渐的,老师们精神气质变了,爱笑、爱美、爱彼此欣赏,爱工作,爱生活,爱去钻研新事物。家长变了,懂得珍视与孩子相处的时光,重视阅读与陪伴。孩子们变了,既知书达礼又活泼有生气。教育,是点燃,是唤醒,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他们就能绽放光彩。我们的故事出现在“学习强国”和《江苏教育》上,让更多的人看得见。
如今,离开了那所小学校。
记录下两年的我、我们和学校的成长故事,留待他年,追忆这似水年华。
作者简介:
陈小琴 ,如皋市九华小学校长。教育硕士,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语文读书会成员。在《现代中小学教育》《江苏教育》《儿童文学》等刊物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