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写故事的人——陈小琴

季健2年前 (2023-09-11)散文随笔13888

写故事的人

作者:陈小琴

教师,都是写故事的人。

把故事写在别人的生命里,也用故事装点了自己的光阴。

故事里,有一张张孩童的稚嫩脸庞,也有一段段岁月的深刻印记。

前年,我去到一所三县交汇处的乡村小学任校长,用每天往返七十多公里近两小时的车程,开启了一段乡村教育的行走故事。

荣休,是您的高光时刻

学校很小,师生不足三百人。刚去学校,就发现老师们平均年龄超过了四十六岁,教师老龄化让学校活力不足。我思考,如何点燃老师们的热情,提升教师幸福感。我深信,只有有幸福感的老师,才能传播幸福。

当时,学校里有一位袁淑梅老师要退休。我想起,我们身边有多少老师退休,为讲台奉献了几十年,但常常就悄无声息地离开学校,连一场像样的告别都没有。直到大家忙碌很久,猛然惊觉:“咦,某某老师呢?怎么好久没看到?”

我带领全校老师为袁老师举办了一场隆重暖心的荣休仪式。听到袁老师的讲述才知道,原来她从民办到公办,从包班到所有年级所有学科全覆盖的教学,从照顾生病的孩子到资助贫困家庭,师者仁心,有那么多动人的故事。退休,应当是一位教师的高光时刻,给老师一个讲述自己故事、告别学校的机会,她是那样知足,热泪盈眶。

我们的精心准备,让她感动不已。朝夕相处的四位男同事,加起来超过200岁,我们戏称为“新姚小学双百F4男团”,给她说了一段三句半,梳理了她的教学生涯;作为校长,我给她赠送了几本书,书的扉页写下了“书香传家”“光荣退休,晚年幸福”,并盖上了学校的红章,多年后翻开,书页里夹的是故事和回忆。鲜花,蛋糕,欢声笑语,那样的场景情意涌动。

后来,许多老师再回忆起依然感动。老教师说,我们都想有个像样的荣休仪式;年轻教师说,我们年纪大了,希望荣休仪式上回忆起来,有值得骄傲的故事,这一生不白活。温情的校园,滋养的是教师的教育情怀。

教师节、妇女节,给老师们节日的仪式感,让老师们感受到被重视的幸福,我也很幸福。

从安放一张书桌开始

常常接到乡村家长的求助,孩子迷上了电子产品,不肯吃饭不写作业。孩子如果能早点养成阅读习惯,是不是就能缓解这样的困境。

学校召开家长会,发起一场在每个家庭“安放一张书桌”的行动:安放一张书桌,不需要豪华配置,没有房间,哪怕是一个安静的角落,标配是一张书桌,有一盏不伤眼睛的台灯,一个装满书的书架。但这是个“专用阅读区”,关键词是“专用”,更关键的词是“用”,日日用。

在家长会上,我们用动情的语言描述了这张书桌的影响力:“这张普通的书桌,将因为阅读而变得分外不同,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孩子往那儿一坐,捧起书:从诗词里读出一卷唐宋风华;从《史记》《资治通鉴》里读出悠悠五千年文明;从科普作品里读出世界的神奇奥秘;从经典小说里读出人生哲思和坚韧的品格……书桌不再是普通的书桌,而是家庭里最有书香气息的区域,最富价值的投资,这张书桌也将改变孩子的气度、涵养、积淀,托举起家庭的希望……”当时,我们从家长的眼睛里看到了光,看到了希冀与热情。在签名时,大家热情高涨,当晚就有了行动。

如果说,推动阅读的系列行动是一组节气,那这次安放书桌的行动一定是节气“惊蛰”,唤醒了乡村家庭对阅读的重视和尊重,一声春雷让各个角落酝酿起阅读的春天。许多爸爸回到书桌边,坚持陪读打卡;一些家长安放了两张书桌,他说自己也需要终生学习、言传身教……

举办一场农耕文化运动会

那天,体育老师来回报要参照往年搞个冬季运动会。

我提议,能否运动遇上劳动,她眼睛亮了。

后来,我又二次提议,我们的学校坐落在一片绿色的农田中央,也就是坐在课程中央。而且当下的农村孩子,分不清韭菜与稻子,分不清葱和蒜谁圆谁扁,对农忙劳作的辛苦更是没有亲历的体验,举办一场农耕文化运动会,让孩子亲近家人,亲近农耕。

体育老师的秩序册一改再改。后来,又为运动项目的名字再次修改。农耕文化运动会设置了三个活动:农耕文化展,创意开幕式,农耕运动项目比赛。孩子收集农具,发现许多有趣的农具名儿——“婆懒”“连枷”,这里是文化;举办中,孩子们从家里带来草帽、筛子、淘米篓、箩筐等传统劳动工具,模仿收割、打谷等丰收场面展示了创意入场式,这里也是文化;运动会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点,对农耕用具的接受能力,设置了运动项目:推车、滚南瓜、筛子运萝卜进行改变,我提议运动项目名儿也要有农家味儿和儿童味儿,于是,“头顶幸福果”“肩挑好日子”“老牛拉车”“小兔滚南瓜”来了,这里又是文化。浸染在文化活动中,孩子们自然在成长,也在自然地成长。

农耕文化运动会很成功,不足300个孩子的乡村小学校,在如皋教育、南通教育和江苏融媒体等主流媒体上亮相。学校文化气质的改变在悄然发生,一场农耕运动会,是一种文化生长。

这之后,我们走向“耕读文化”课程建设。这得又从围建一个童耕实践园说起。学校有两个不忍目睹的边角,西围墙处有一片狭长的荒地,请人来除草要开杂工费;东围墙处有两间半旧不新的房子,拆了可惜,不拆有碍观瞻。我们将两个地方分别打造成:儿童劳动实践基地“悠然园”与农耕文化展馆“东篱馆”“悠然园”与“东篱馆”源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化意象。师生一起绘制“农耕文化墙”,农耕诗配画与园子里的蔬果相映成趣;农耕文化展馆“东篱馆”,古拙有岁月感,老百姓把本来要扔的脱粒机、拨筒、石磨、汤焐子老物件捐赠过来孩子们见到了生活里正逐渐消失的农具等老物件,了解传统文化里的农事、农具、节气等背后的故事;孩子们还种下了“百米桃花源”,故事越来越丰富,篇章越写越多。

渐渐的,老师们精神气质变了,爱笑、爱美、爱彼此欣赏,爱工作,爱生活,爱去钻研新事物。家长变了,懂得珍视与孩子相处的时光,重视阅读与陪伴。孩子们变了,既知书达礼又活泼有生气。教育,是点燃,是唤醒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他们就能绽放光彩。我们的故事出现在“学习强国”和《江苏教育》上,让更多的人看得见。

如今,离开了那所学校

记录下两年的我、我们和学校的成长故事,留待他年追忆这似水年华。

 作者简介:


c4631a0d70d059f67453b99715279a4.jpg陈小琴 ,如皋市九华小学校长。教育硕士,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语文读书会成员。在《现代中小学教育》《江苏教育》《儿童文学》等刊物发表文章。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775.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又见腊梅香

又见腊梅香

又 见 腊 梅 香郝晓霞又到了数九寒冬、腊梅飘香的季节。“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特别欣赏朱自清先生形容荷花香味的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似有若无、隐隐约约;桂花的香味呢,则是甜丝丝的,有一种世俗的烟...

神游葛仙山

神游葛仙山

神游葛仙山渔樵耕夫   谢通江西拥有许多名山。不必说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道教圣地龙虎山,风景秀丽、蜚声天下的庐山,也不必说奇峰飞天宛如蟒蛇出洞、堪与张家界天子山媲美的三清山,更有中国革命的摇篮、朱德总司令毛泽东主席率领红...

致桥上的一棵小树

致桥上的一棵小树

致桥上的一棵小树宋继高 去年,阳春三月的一天,我来到启东吕四港,这里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四次到访的地方。下午三点多钟,完成工作之后,正要登车返回,忽然发现,我停车的桥头,生长了一棵小树,我连忙赶过去看看,树很弱小,几根根须顽强的扎...

父亲和他远去的风筝

父亲和他远去的风筝

父亲和他远去的风筝邹健美在故乡,风是大自然全年馈赠给人们最好的礼物。不管是初春的东南风,还是寒冬的西北风,来了,你都要照单接受。当父亲朝着东南方向手搭凉棚,迎风微笑,眼中泛光之时,便是东南风吹起之时,这个时节,他会格外地忙碌起来。会天天念叨...

又闻粽香,想起母亲包的粽子

又闻粽香,想起母亲包的粽子

作者:殷再宏街头又开始有粽子的香味弥漫,芬芳、浓郁且诱人,我又不由自主想起母亲。母亲离世18年了,亲情真的是血浓于水,我还是经常想起母亲在世的片段。母亲在世时,每年都要包粽子吃,自家包的基本是淡粽子、再就是放点蜜枣或红豆之类的,不像现在什么...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 山河岁月抵不过妈妈的味道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 山河岁月抵不过妈妈的味道

五月的暖风吹拂耳旁,母亲节来了却又走了,看着朋友圈一篇篇关于母亲节鲜花和祝福图文,心里顿生无限惶恐和疼痛。人至中年,远离故乡,眼前充盈着年迈母亲佝偻的背影,想着苍老的母亲正被岁月的手牵拉着,日渐离我远去,终究有一天永不能再回头,一幅幅“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