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拉萨逛街——任小萍
我在拉萨逛街
作者:任小萍
西藏有圣洁的雪山,绵延的山路,沉静的湖水,更有雄伟的布达拉宫和美丽的格桑花。让我对西藏着迷的,还有藏族女性身上色彩多样的服饰。
在西藏拉萨的蓝天白云的下面,有藏族年轻女子着装的艳丽,也有中老年妇女轻便装饰的雍容华贵。可以说是天边的时尚。
沿着北京东路走,满街的藏装店,金银珠宝首饰店,店铺里藏族女性涌动,由此可见,藏族的女性是多么的自信、自爱、自尊,幸福!看着她们,我就会对自己说:“余生,我也要做一个精致的女人!”
有朋友问我:新疆有你忘不了的奶茶和馕饼。西藏有什么?
是呵。西藏有什么呢?
我三次进藏,可能是高海拔干扰了我对美食的寻求,我还真想不到西藏有什么能让我记住的小吃。为了回答朋友的提问,于是就有了我今天的逛街。
我差不多走遍了沿北京东路的整个片区,终于在一个服装市场内看到一个小铺子。
这是一个不起眼的铺子,普通到可以说是简陋。门口的木柜上,放满了各种自制的饼,柜台里站着一个男生,他的身后,一个中年妇女正在简易的台子上操作制饼,铺子里有香甜的气味传出,时不时有当地人来买饼。
我问一个买饼的大叔:“饼好吃吗?”大叔回了句“好吃。”
我看着柜面上的各种饼问铺子里的男生:“新疆有奶茶,有”
“有馕饼。”中年妇女看我一时说不出想说的,于是替我说。
“对,馕饼。你们西藏有什么呢?”
“我们西藏可多了,有白饼、甜饼、青稞饼。有甜茶、酥油茶,有”
“你普通话不错,你是什么地方的?是藏族人吗?”这个男生,是我这次从新疆到西藏行走以来,遇到的普通话说得最好的一个。之前,因为少数民族朋友普通话讲得不利索,很难沟通,现在遇到一个普通说得很标准的人,我控制不住很不礼貌地打断了他的话。
“我是学生,我是高中生!我是日喀则的。我是藏族人。”男生的语气中透着骄傲
“哦,原来是学生,读高中。难怪普通话这么好。日喀则的。我去过日喀则,到过那里的珠峰!”说到日喀则,我还真有点小激动。
“阿姨可以先尝尝这个甜饼”孩子(现在我知道他还是个孩子,藏区的人很难辨别出年龄的)给我一个饼,然后又给我一杯酥油茶。我喝了两口茶,咸咸、香香的。感觉在什么地方吃过,猛然记起是在珠峰的大本营。在珠峰大本营,我喝过帐篷老板为我煮过的酥油茶。当时的我,头痛、气短,高反严重。
我一边喝茶吃饼,一边询问孩子学校放假和开学的情况。也许是我的夸奖鼓励了孩子,孩子很健谈。他说了一些关于学校的事情,也说了酥油茶和青稞饼的制作。而在台边不停操作制饼的男孩子的母亲,一直没管我们,看得出她对自己的儿子很满意。
我让孩子给我装了5个甜饼,孩子随手给了我一个白饼,说是给我尝尝,我不好意思地连连摆手。吃了人家的东西,不买是说不过去的,但买太多了又不符合自己穷游的意愿,尽管饼并不贵。
往回走的路上,我突然想着还是要买两个青稞饼,于是又折了回去。孩子在我买的青稞饼袋子里又送了我一个白饼,说我很像他的老师。这让我更为激动,原有的高反的症状似乎也消失了。
心情好了,看哪里哪里都美。
再过途中的藏装店,我甚至想试试藏服,最终改变了主意,对店铺里的小姐姐说想拍一张照片。我知道在少数民族地区,想拍照必须征得同意。执着的我,在一家家的请求中终于拍到了一个店铺里小姐姐的侧面照。
快到旅舍时,发现街面上多了地摊,卖瓜果的就有好几处,我讨价还价买了半个哈密瓜。老扳说,这半个哈密瓜他可以卖到三盒的钱(一保鲜盒10元钱),而我才给10元钱。但眼看着天要下雨,就不再坚持了,他很不情愿地拿袋子给我装上,看着我扫码,嘴里念着我听不懂的藏语。
其实,我并不想吃哈密瓜,而是想吃一吃西藏的西瓜,买哈密瓜只是想讨个巧,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成功了,又不能反悔。
说来也巧,买完哈密瓜没走几步,迎面一男子手上拎着一盒西瓜,当我得知5元钱一盒时有点不大相信,真的太便宜了。没想到的是,10元钱一盒的西瓜,我5元钱也买到了。
可是我并不高兴。
因为我根本吃不了,吃不了就浪费了。浪费是绝对不可以的,我又多了负担。
再往前走,看到有个摊位在卖书,这让我精神一振,心头一阵欣喜,我已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书摊了。现在看到,就像他乡遇见故人,有种不期而遇的喜悦。
我靠上去,发现所有的书全是藏文,根本看不懂。卖书的是个小伙子,我有些遗憾地对小伙子说:“全是藏文。”小伙子笑着没有说话。
虽然是藏文书,但我的热情未减,希望能拍张照片,被小伙子拒绝了,我只得尊重地离开。
走过去,回头看,发现自己错过了旅舍,原来书摊就在自己住宿的旅舍的门口。
我再一次靠近,小伙子没有理会我,而是快速地将地面上的书收起来,放到电动三轮车的车厢里。
原来城管过来了。
人行道上有点小躁动,我乘机拍了两张照片。
待我查看照片效果抬起头来时,小伙子连同他的电动三轮车已不知去向。
对着街上的人流,我怔怔地看着……
天开始下起了雨……
在拉萨,几乎每天的傍晚都会下雨,但很快就会雨过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