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迹北宋如皋 > 正文内容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二——西湖梦寻到如皋

陈蓓蓓1年前 (2024-01-09)寻迹北宋如皋3319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二

西湖梦寻到如皋

作者:隐溪闲叟


西湖作为杭州的著名景点,闻名于当世。众人不知的是,北宋时北地的西湖更胜一筹。上网搜索得,古代我国各地共有西湖36处,其中浙江9处,广东、湖南、四川各4处,福建、江西各3处,河北2处,广西、云南、湖北、河南、安徽、山东、陕西各1处。其中颍州(现安徽阜阳)西湖与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并称中国三大西湖。而开封为北宋皇城汴京,认为西湖(金明池)在其界内,解放后多次综合考古,却未能寻找到遗址。金明池因有图象记录宋朝繁华,现已经成为现开封市的文化符号。其实江苏北宋时也有西湖,本文通过些许历史拾遗来还原如泰西湖高光时刻,以续证前篇《文豪苏轼过如皋》。

image.png

一、西湖或金明池是北宋贡学之侧的地理标识

金朝大定丙午(1186年)张著为清明上河图题跋,言及张择端作有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并被选入内府。经当今专家综合分析得出:《龙舟图》或《金明池争标图》即是《西湖争标图》。但此图取景于何处?与清明上河图一同形成了争论,可以定论的是‘不是现杭州’。因为王安石曾作【金明池】“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对宋朝有资深研究的著名现代学者吴钩曾这样解释这首诗:“金明池是北宋皇家园林,每年三四月向市民开放,并举行大型水上娱乐活动,以娱百姓。王安石用了女性凝视的视角,在传统诗歌中十分难得”。笔者注:诗中绿衣郎为参加科举考试并中举的青年才俊。而“却忆”代表王安石年代金明池或贡院因为某种原因进行了迁设。笔者推设是在熙宁五年(1072年)至元丰年间,分淮南为东西两路,随着东路首府改治,因某种原因贡院与金明池进行了迁址。

南宋周辉《清波别志》卷二P56:“奉圣旨开金明池,许士庶游行,御史台不得弹奏,迨(直至)南渡。故老客临安汎西湖怀旧都作诗云:‘曾见宜秋辇路门,大书黄牓(榜)许游行,汉家宽大风流在,老去西湖乐太平’辉向见人标准如泰方言)每举此诗因志于此以补梦华之遗”。由此可知文献中明确记载金明池北宋时设于贡学之侧,亦称西湖。故笔者推断杭州‘西湖’之称乃北宋南渡之后由北方旧都侨置而来但这与唐时白居易、元稹关于钱塘(杭州)西湖的古唐诗,形成了冲突。《苏轼年谱》1089年5月记载:陈师仲(传道)来简,叙收录钱唐诗事,答简编集去取应从严。8月,“钱勰(穆父)来诗贺开府浙西,次其韵。本年此之后与勰书简往还颇多,诗篇倡酬亦多,时以比元、白,并及勰弟龢”。笔者认为这当是冲突形成的原因。

《清波别志》卷一记述:“郦道元水经注,钱唐湖本名‘明圣湖’,自炎祚(国家)中兴,高宗御狩于此,及议谥号,遂带此二字”。但笔者在《水经注》未查到此说法。经查,却是南宋赵孝宗皇帝谥号“神武明圣成孝皇帝”。难道是唐高宗,讳大圣皇帝之故?钱唐之名难道不是从吴越王钱鏐射潮而来?钱唐之名是来源于县官华信巧筑江堤说?《苏轼年谱》记载1090年5月5日,苏轼向三省提请启开西湖,根据记述内容可知杭州西湖在此之前尚为荒湖。没有冲突的是:西湖成为江南风景或被作为浙江名湖,自北宋1090年下半年始。

东坡守杭、守颖,皆有西湖,故颖川谢表云:“入参两禁,每玷北扉之荣;出典二州,辄作西湖之长。”秦少游献诗云:“十里薰风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后谪惠州,州有丰湖,亦名西湖。淳熙中,杨诚斋使广过丰湖,赋诗云:“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及罗浮。东坡元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但这三处在北宋时均不具备设立贡学的条件。无可厚非的是,苏轼肯定是开杭州西湖的功臣。1090年西湖开成之后,苏轼游赏西湖及相关景点记载陡然增多。

二、泰州西湖的推论及方志记载

《苏轼年谱》元祐四年(1089年)8-9月记载:“与莫君陈饮西湖跳珠轩,有诗‘尝与君陈论养生’”。那这个西湖又是在哪里?笔者认为在泰州如皋。笔者《文豪苏轼过如皋》进行‘西湖跳珠轩’即‘如皋连珠池’推证,那此泰州西湖即在如皋西部连珠池所在位置。《嘉靖如皋县志》记载安定乡有连珠池:“在县治西北二十里。一派凡几地,东西相接,如连珠。然宋元祐年间,严希孟曰:‘与耆逸游乐于此’。尝有诗云:“小桥过南浦,夹道桑榆绿;水绕若连珠,时有芰荷馥”。

《泰州志》记载了古泰州八景有“西湖春雨”和“范堤烟柳”。可见扬州瘦西湖是从泰州北宋名景而得。志中对小西湖描述为:“在州治西泰山下,宋陈垓重浚,周一百八十丈,为长堤,即山之西为霖亭,循亭下堤,堤南疏围十五亩,西入湖中,为方屿,屿有亭祀十仙,两厅为房,以楼黄冠,中为过廊,临流四楹,扁曰小西湖,后废,推湖仅存”。对春雨草堂描述为:“在城西小西湖旁,宫伟鏐筑取泰阜晴云、西湖春雨意为名,其子梦仁归田后,复加修葺,擅林亭池馆之胜”。对长堤描述为:“宋陈垓于旧贡院前开凤凰池,前为长提,自南山寺西属大街沿堤植柳,今废”。

综合泰州志记载位于古宁海的贡院、凤凰池、南山寺、周公塔、小西湖的描述,基本可以还原整个南山寺周边的布局,概略如下:贡院在南山寺西侧,凤凰池在东侧,周公塔在南山寺东南方向,小西湖即金明池在贡院正西,陈垓所浚西湖即金明池。这与南庙周围布局比较契合。但宋朝是否有过两名陈垓分别在北宋与南宋任职,尚待进一步考证。

那如皋真的有过湖吗?晋时,古如皋、临江、宁海组成L型为西、北边的江海之湾。经过长江东向带沙,形成南围老岸。因淮水自古从如皋出海,即L拐点东二十里,南向积沙成陆与蒲涛岛形成了环型围岸,由此形成东、西两大湖。至北宋初期湖面积较大,为东西两湖。南宋建炎2年,因杜充引黄入淮,本地经洪水漫灌,西南部(磨头、常青、高井)加快成陆。明朝之后遗存之湖称作芹湖、牟尼湖、东湖(后并至现湖刘村)。而消失了的金明池(小西湖)、圣明湖,成为如皋‘大明乡’地名来源。综合以上,根据笔者系列推文,可知如皋大(太,tǎi)湖确实有存在的逻辑。《兴化县志》记载了众多泰州古迹,如“龙舌津”(难道如皋龙舌乡名的来源)、“南津”(如皋县志亦载:土山,上有白马将军庙),难道记载的如皋古迹?

三、章衡与南北西湖

《与古银杏相伴相生的章氏族人》推证章氏族人世居如皋西乡,元佑四至五年,章衡在族居地撰修家谱。《如皋章氏家谱》记载章衡元丰二年得封淮南路兵马钤。直至元佑六年仍为淮南东路兵马钤辖上护军兼知扬州军事。可知其作为武将一直把守淮南最为重要的军事咽喉。image.png

通过《苏轼年谱》可知元佑年间,章衡与苏轼联系特别多,除了元佑四年7月左右晤会之外,书信特别多,无疑章衡指导苏轼对钱塘西湖进行全面治理与管理。章衡还将本地学问较高的柳豫秀才推荐给苏轼,疑为协助苏轼治理钱塘西湖。

杭州西湖治理的过程中,苏轼曾给章衡写过一封求助信:您劝告和鼓励我治理西湖,现已着手并已初具规模,想必您一定会不惜余力继续帮助我的,请您将贵府罚没的船只尽数给我,多多益善,我大约需要四百艘,请您派人送来。本州别的东西还好,就是缺乏士兵,也请您一并帮助。由此可见,章衡在西湖的治理上不仅有首倡之功,还有鼎力相助之劳(百度摘)。此即《苏轼文集》中与章(衡)子直简内容,据孔凡礼考证为1090年5月。而正史中未记载章衡任军职,而家谱中记载元丰二年(1079年5月6日)得诏令任淮南兵马钤,直至元佑六年(1091年7月1日)章衡序家谱,可知章衡为武将,这与苏轼于简中向章衡请兵相一致,可以补正史之阙。

笔者推论:章衡在如泰地区有管理如泰西湖的经验。时如泰西湖亦为练湖(金明池亦称练湖福建章氏家谱记载章仔钧‘练’夫人原居练湖),北周北宋水军培训皆由此出。而且章衡对治理湖泊有一套现有的经验,所以他能作为苏轼治理西湖的老师。熙宁初(1069年左右),章衡出使辽国回京后,复判太常,即是承担水军总教头这一重要职务。

四、秦观作证泰州有西湖

那秦观文中的西湖是哪里的西湖?秦观曾作《送僧归保宁》此诗是以主人的角色来写,这个西湖首先公认不是杭州的西湖。诗云:‘西湖环岸皆招提,楼阁晦明如卧披。保宁复在最佳处,水光四合无端倪。车尘不来马足断,时有海月相因依。上人弱龄已隶此,心目所证惟瑰琦。白玉芙蓉出清沼,天然不受缁尘扰。坐客一语不入意,目如明星视飞鸟。冠切云兮佩玉难,上人顾之真等闲。应缘聊入人间世,兴尽却归湖上山。伊余久欲窥禹穴,矧今仲父官东越。行挽秋风入剡溪,为君先醉西湖月’。综合考量,唯有泰州西湖最符合此条件。

秦观喜读兵书,1088年经苏轼推荐,除太学博士(时因军事职,故未载任职。而太常博士或太学博士(习武)为主要教官,属太常寺(辖教育部职能)管辖,相当于现军校领导)。1088年开始,秦观由教转军事职。《泰州志》:“因其和诗黄法曹(泰州通判)所栽梅花”。当时应任海陵参军(参谋军事)。1089年8月,苏轼在去任职杭州太守途中看望其门徒秦观。秦观为主作《浮香亭梅花》,参寥、苏轼、苏辙为和作。

秦观:“海陵参军不枯槁,醉意梅花愁绝倒。为怜一树伤寒溪,花木多情自相恼。清泪斑斑知有恨,恨春相逢苦不早。甘心结子待君来,洗雨梳风为谁好。谁云广平心似铁,不惜珠玑恣兴埽。月没参横画角衰,暗香消尽令人老。天分四时不相贷,孤芳转盼同衰草。须要健步远移归,乱插繁华向晴昊”。

参寥:“朔风萧萧方振槁,雪压茅斋欲欹倒。门前谁送一枝梅,问讯山僧少病恼。强将笔力为君写,丽句已输何逊早。碧桃丹杏空自研,嚼尽嗅香无此好。先生携酒伤玉最,醉里雄词警电埽。东溪不见谪仙人,江路还逢少陵老。我虽不饮为谁诗,不惜山衣同藉草。须要陶令插花归,醉卧春风轶轩昊”。

苏轼:“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东坡先生心已灰,为爱君诗被花恼。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裠腰纷不埽。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云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

苏辙:“老夫毛骨日凋槁,愁见米盐惟醉倒。忽传骚客赋寒梅,感物伤春同懊恼。江边不识北风劲,墙头知有南枝早。未开素质夜先明,半落清香春更好。邻家小妇学问詹,新妆惟有长髻埽。孤芳已与飞散竞,结子仍先百花老。苦遭横笛乱飞英,不见游人醉芳草。可怜物性空自在,羞作繁华助芒昊。”

秦观借黄法曹(泰州通判)所栽梅花,言及一称梅的女子,表述了秦观倾其情而了无此缘的无奈,此时其职场失意有心归隐,情场亦伤心。笔者注:这里苏轼诗中所称秦观为西湖居士,概是因为此处靠近文中所指如泰西湖。苏轼故称秦观为西湖处士。而秦观号为邗沟居士,高邮人。笔者通过《邗沟真相与宣和疑案》结合上述推论,也可知西湖紧靠自兴化到如皋的邗沟,邗沟即现如皋海安的焦港南北线,而非高邮到扬州的邗沟。《苏轼年谱》元佑四年1089年9月9日,苏轼有和《点绛唇》。其实应为与秦观和诗,而非苏坚。与上述梅花和诗,时间相当,文中孤山是指靖江孤山。另从8月26日记载的与秦(构)观、仲天贶雨中游宝山赋诗,也可一并印证这件事。而本次与苏轼随行的到底是秦构还是秦观,则一目了然。

《泰州志》南宋绍定元年泰州知州陈垓又于洲上重修“浮香亭”,将苏轼、秦观等四人《和梅花原韵》诗刻于其上。

康熙年间,古吴墨浪子搜辑与西湖名胜有关的史传、杂记和民间传说,言及简斋先生《新斋谐》载‘泰州牧刘介石扶鸾遇马盼盼事’,录入《西湖佳话》:“马盼盼,为宋时泰州营妓,墓在州署之左偏。称其机巧能学东坡书法。”

综合以上,笔者得出:金明池在贡院西侧,约摸江曲线左右相关位置。而金明池乃小西湖,即泰州志中的小西湖,如泰西湖在附近不远位置,极可能在现搬经镇或相邻某镇的某地。

由此苏轼晤章衡、与莫君陈游西湖跳珠轩、与秦观和诗,不仅可以复证苏轼元佑四年(1089年)9月过如皋谒安定胡先生墓在逻辑正确前提下的真实性。而且还原了北宋时如泰地区邗沟南端曾有西湖的事实

image.png作者简介:周青,笔名:隐溪闲叟。如皋财政系统工作人员,喜研究历史文化,拾闲人生乐趣。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846.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一——文豪苏轼过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一——文豪苏轼过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一文豪苏轼过如皋作者:隐溪闲叟《胡瑗》(中国文史出版社)载有苏轼《谒安定胡先生墓》一文。但编者将“元丰己巳”标为疑为有误,提出“是耶,非耶?待更考”。笔者一直在寻找“首用‘安定胡先生’五字表述先儒胡瑗的人是谁”,由此得...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三——双苏如皋祭欧阳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三——双苏如皋祭欧阳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三双苏如皋祭欧阳作者:隐溪闲叟1089年,苏轼苏辙从京城开封赴钱塘任太守,《苏轼年谱》记载的路径,是从淮安至高邮至扬州过江至润州再到杭州。而笔者按苏轼《谒安定胡先生》判断记载的路径,是从淮安至宝应至兴化(或扬州)再从如...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四——西溪的前世今生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四——西溪的前世今生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四西溪的前世今生作者:隐溪闲叟 泰州历史上曾是淮盐重要生产基地,今泰州国税局收藏了一方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少府监铸就的“泰州西溪镇茶盐酒税务朱记”铜印(简称“税印”,下同),为北宋时期泰州地区茶、盐...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五——苏轼与山芋糁粥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五——苏轼与山芋糁粥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五苏轼与山芋糁粥作者:隐溪闲叟甘薯在江苏叫山芋,四川叫红苕,福建、浙江叫番薯,安徽叫白芋,河南叫红薯,山东叫地瓜,北京叫白薯。而唯有长寿之乡如皋,有早晚餐食用山芋糁粥的传统,这种食用粗粮的习惯也成为如皋人长寿的重要因素...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六 ——安定先生得名记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六 ——安定先生得名记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六安定先生得名记作者:隐溪闲叟北宋期间的如皋,扶江接海,名人荟萃,更诞生一代大儒胡瑗。笔者结合地理考证对安定乡在北宋时到底是不是如皋县西乡名称展开研究。从明清设定的安定乡来分析,其范围是否包括如皋县南十里‘胡安定先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