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堂联(堂对)的溯源 ——杨兆成
杨家堂联(堂对)的溯源
作者:杨兆成
龙年春节将至,华夏人家都有挂灯笼、贴喜钱、写堂联(堂对)的习俗。撰稿人从杨氏家族一副堂联“四知世泽 八将家声”来溯源其原委。
杨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杨国,即现在的山西省洪洞县,是隋朝、南吴的国姓,始祖是杨百桥。在宋朝编纂的《百家姓》中位居16位,据近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第六位。据史料所记载,杨氏家族中有一位名叫杨震的人,是陕西省华阴县人也,是东汉时期东莱太守,五十岁入仕。此人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四知拒金”的故事流传悠久。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述,他去东莱上任途过昌邑县城,当时县令王密是杨震任命荆州刺史时举荐的官员。当王密听说杨路过此县城,为了报答当年提携之情,白天去见过杨震,于是晚上准备了十斤金子想送给杨震,可是当再次见面之时,王说“暮夜无知者”。杨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无知呢?”王密见状,惭愧地退出,自讨无趣。
据《后汉书》记载,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其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奇、杨彪,在后来官场中皆有祖上清廉之风,流芳百世。这种优良的家风润泽世代杨家后人,正是:祖德源流远,宗支世泽长。
杨家历经朝代更替,总是忠于朝廷,尽忠报国,济民除恶。据说宋朝时期,老令公杨继业和他妻子佘赛花一同生育了七个儿子,后又收养一义子,历史上称为杨家八将,即八郎。其排序为,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八郎杨延顺。杨家世世代代主持正义,安良除暴,其在《杨家将演义》一书中描述杨家八将,先后为巩固宋朝统治,消灭辽国,在诸多沙场中均为国尽忠,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当八将先后为国捐躯后,还上演了一场《十二寡妇征西》的悲壮故事。其中,八将之一的杨七郎,更是力大无穷,拳脚和枪法均冠绝当世,留下了“万夫不当之勇”的美名。为杨家留下了亘古最好的声誉和名望。
通过历史资料和家谱记载,以及祖辈的嫡传,对这幅堂联不但有所知之,而且附有新意。杨家在承上启下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亘古恒今的名望家族,具有多民族、宽领域、人口密的特点,涌现了诸多的名人和名家。什么当大官的,成就伟业的行业精英和翘楚、专家和学者等等,都有案可稽。作为杨家后辈之人,为杨家有“四知拒金”和八将保家卫国的故事感到自豪,并有义务和责任将杨家的优良家风、家训、家规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当今中国社会已进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应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四个坚持”、“两个维护”,支持国家的反腐倡廉、党的自我革命工作,发扬杨家优良传统,做到退休不退色,离岗不离党,挖掘杨家的传统文化,尽已所能,参与到乡村振兴和企业创新的建设的浪潮中去,为实现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振兴而发挥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