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迹北宋如皋 > 正文内容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十一​——景德禅院的故事

陈蓓蓓1年前 (2024-01-24)寻迹北宋如皋3667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十一

景德禅院的故事

作者:隐溪闲叟


景德禅院,是富弼随父在泰州读书的地方。据《泰州志》记载,年轻时的富弼与范仲淹、滕子京、胡瑗、周孟阳五人经常在景德院与文会堂聚会,谈诗论文,指点江山。而景德禅院在泰州的什么地方呢?如皋西南古宁海城丛桂坊是周孟阳居住之地,附近也曾是胡瑗教书的地方,此地《泰州志》还记载有贡学与州(府)学古迹。于是景德禅院在此的概率大大增加。image.png

王安石,至和三年八月十日(1056年8月10日),曾在景德寺试院壁题诗“屋东瓜蔓已扶疏,小石蓝花破萼初。从此到寒能几日,风沙还见一年除”。另外王安石还作诗‘过景德僧院’、‘与道原步至景德寺’。(见《王安石全集》)

《王安石年谱》载嘉佑元年1056年9月王安石作诗送如皋胡瑗同门师弟孙觉知太平县。还曾登景德塔留下:“放身千仞高,北望太行山。邑屋如螘蚁,蔽亏尘雾间。念此屋中人,当复几人闲。鸡鸣起四散,暮夜相与还。物物各自我,谁为贤与顽。贱气即易凌,贵气即难攀。愧予心未齐,俛首一破颜”。按欧阳修《初食车螯》题注:嘉佑元年作,梅尧臣同赋。韩维《南阳集》卷四亦有《又赋京师初食车螯》。由此而知,此系欧阳修发起,王安石、梅尧臣、韩维等和之以诗。

对照欧阳修神道碑记载:“嘉佑初,判太常寺二年,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嶮怪知名者黜去,殆尽牓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孝肃公”。

image.png由此推得王安石与欧阳修在同一地点,而此时欧阳修属太常寺班子成员,主管教育及科举工作。此时正在开展嘉佑二年春季科举考试组织筹备阶段的工作。随着隔年天下第一榜的放榜,北宋又进入下一个文昌新阶段。那这个地点一定在开封府吗?笔者认为此时北宋贡举仍在淮南路首府:如皋县西南古宁海(时称为江宁府,亦疑称江都、东都)城南的景德寺。原因有:一是海鲜车螯(如皋方言读:贺)为如皋如东特有叫法,按海鲜只能现吃才知鲜的道理,极小概率是在开封府尝鲜(快马加鞭,也不能保鲜),大概率这些考官都是在如皋近地古宁海城所食。二是送孙觉知江南路太平县,是经过《王安石年谱》卷一P363考证过的。三是景德禅院经《泰州志》综合求证为富弼曾经求学的地方。四是《泰州志》古宁海城有贡学州学古迹记载。由此可基本推证景德院即是南山寺贡院、州(府)学之地,而景德塔即是周公塔、南山塔或文峰塔(详见笔者《凤池笔颖是文峰》)。

景德禅院是用宋真宗所赐年号为名的寺院(自北周始,为了抑制佛教无序发展,朝廷将众多寺院改为教学之处,并使用度牒制度严控寺庙规模),可见宋真宗对科举还是十分看重的。而且景德寺(院)并未与宋徽宗时期一样用崇宁年号名进行院寺广设。史册文献中记载景德寺为宋真宗赐建于高都。而请求赐建者为当朝宰相章得象,《如皋章氏家谱》卷二P107记载:“宋咸平年间(998-1003,宋真宗年号),得象公奏建南山寺为功德院。中有画锦堂,刻宋仁宗御赐唱名诗,更有读书堂在上。相里西,吴征赞(得象公)曰:‘龙跃凤鸣、经纬邦国、惟忠惟孝、其人如玉’(家谱载范仲淹拜题内容相同)”。余记得吴征为北宋海陵人,待后考。难道章氏先人自北宋就居住到如皋西乡杨村?(参考笔者《南山寺与章氏族人》)。

按记载贡学前或西侧有着练湖(金明池)用以水军操练。而南宋周辉所著《清波别志》卷二P56:“奉圣旨,开金明池,许士庶游行,御史台不得弹奏。迨南渡故老客临安汎西湖怀旧都作诗云:‘曾见宜秋辇路门,大书黄牓(榜)许游行,汉家宽大风流在,老去西湖乐太平’。辉向见人每举此诗因志于此以补梦华之遗”。由此可推得王安石著名的:“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当是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设为东西路,贡院疑改设至扬州或其他地?待考)之后,忆旧的一首诗。

《清波别志》卷二P9也记述了景德院:“大相国寺,旧有六十余院或止有屋数间,檐庑相接各具庖,每虞(遇)火灾乃分,东西各为两禅两律自经沦覆。未知今存几院,辉出疆日,往返经寺门遥望浮屠峻峙,有指示曰,此旧景德院也,匆匆揽径过,所可见者栋宇宏丽,耳固不暇指顾问处所。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且喜歌曹元宠‘甚时得归京,裹去十小闋’,听之感慨,有流涕者,五六十年后更无人说著,盖耆旧日就渝谢言之可胜于邑”。这里景德院在大相国寺,而大相国寺却未有宋真宗题额或制赞。传说大相国寺至宋神宗时,寺院占地达540亩,分455区,辖64禅律院,以慧杯、智海为东西两大禅院。这与如皋菖蒲庵记载的5048间庵房规模相当。确实有点太大了。

富弼是文武双将以武为重。富皋(富弼年少名)在古宁海被西溪盐监范仲淹推荐并被晏殊相中为婿实乃天作巧合。富弼后来成为北宋军事家、外交家、政治家。《万历西溪镇志》载有:“富郑公读书堂--唐䘵(知昌化县)‘籐床瓦枕快清风,破闷文书亦漫供,乡信未传霜后雁,旅怀生怕晚来钟。淹留已辨三年许,流落应无万户对,犹有壁间诗句在,他时谁为写真容’。”难道景德禅院在西溪镇?而景德院又被证实在南山寺内,难道西溪当时在如皋与古宁海城附近?(参考笔者《西溪的前世今生》阐述西溪的侨置过程)。

景德文化留迹,不仅有景德寺、景德贡院,还有《景德传灯录》作为佛法重要传承。现存于世的景德镇陶瓷,更用宋真宗景德年号体现了中国瓷文化遗存之大观。东坡宿曹溪,读《传灯录》,灯花堕卷上,烧一“僧”字,以笔记于窗曰:“曹溪岑寂寞,灯下读《传灯》。不觉灯花落,茶毗一个僧”。苏轼还留有<宿资福院>,来源于清同治《龙泉县志》卷十七,诗曰:“月明写炤寺林幽,最是江湖入念头。衣染炉烟金漏迥,茶烹石鼎玉蟾留。山星几点躔官舍,僧院百年过客舟。封事未投圣主意,长安此夕亦多愁”。image.png

笔者注:这里‘僧院百年’,就是讲的景德年间所建僧院已经近100年,应当就是景德年间左右由章得象奏建于南山寺的功德院即后人所称景德院。‘封事未投圣主意,长安此夕亦多愁’,是说,虽宋真宗那时主持了泰山封禅,但现在国家并未能长治久安。此时开封当局也很忧愁,已在谋划南渡方案。而此时的龙泉景德院,并不在现浙江龙泉,详见笔者后文<寻迹龙泉>。

由此复证东坡曾经过如皋。也对王安石是否任职于如皋、初食车螯和诗地点之疑、王安石母亲疑案、北宋淮南路首府之疑、南山景德贡院之迷,提供了辅证。本文不仅从多方应证了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在如皋的史实,还带出一系列如皋西南古宁海城北宋时的人文佳话。

image.png作者简介:周青,笔名:隐溪闲叟。如皋财政系统工作人员,喜研究历史文化,拾闲人生乐趣。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862.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二——西湖梦寻到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二——西湖梦寻到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二西湖梦寻到如皋作者:隐溪闲叟西湖作为杭州的著名景点,闻名于当世。众人不知的是,北宋时北地的西湖更胜一筹。上网搜索得,古代我国各地共有西湖36处,其中浙江9处,广东、湖南、四川各4处,福建、江西各3处,河北2处,广西、...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三——双苏如皋祭欧阳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三——双苏如皋祭欧阳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三双苏如皋祭欧阳作者:隐溪闲叟1089年,苏轼苏辙从京城开封赴钱塘任太守,《苏轼年谱》记载的路径,是从淮安至高邮至扬州过江至润州再到杭州。而笔者按苏轼《谒安定胡先生》判断记载的路径,是从淮安至宝应至兴化(或扬州)再从如...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四——西溪的前世今生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四——西溪的前世今生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四西溪的前世今生作者:隐溪闲叟 泰州历史上曾是淮盐重要生产基地,今泰州国税局收藏了一方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少府监铸就的“泰州西溪镇茶盐酒税务朱记”铜印(简称“税印”,下同),为北宋时期泰州地区茶、盐...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六 ——安定先生得名记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六 ——安定先生得名记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六安定先生得名记作者:隐溪闲叟北宋期间的如皋,扶江接海,名人荟萃,更诞生一代大儒胡瑗。笔者结合地理考证对安定乡在北宋时到底是不是如皋县西乡名称展开研究。从明清设定的安定乡来分析,其范围是否包括如皋县南十里‘胡安定先生墓...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七 ——安定胡瑗墓原考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七 ——安定胡瑗墓原考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七安定胡瑗墓原考作者:隐溪闲叟泰兴市珊瑚镇洋港村,交界于如皋市,约在如皋市江安镇黄家市西三里,古传境内有胡瑗夼。‘夼’者,大水洼也,现靖如、靖泰界河,前生乃为大江,长江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为肥沃的黄土地,也留下了一个个...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八——胡瑗女婿王伯起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八——胡瑗女婿王伯起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八胡瑗女婿王伯起作者:隐溪闲叟 北宋名儒胡瑗,分类施教的教育界泰斗。其出生于如皋,必然有如皋泰州地区名士的社会关系。本文主要从其女婿及亲家公入手,探寻一些信息。笔者《景德禅院的故事》推证胡瑗、范仲淹、滕子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