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迹北宋如皋 > 正文内容

江南风云闹静海 —— 隐溪闲叟

陈蓓蓓1年前 (2024-03-18)寻迹北宋如皋4271


江南风云闹静海

作者:隐溪闲叟

 

苏中地区的扬州、泰州、南通,乃江海之会,地处险要,是唐朝通海的重要港口,无疑这里应当也曾是唐朝海军最为重要的驻防基地。五代十国,自黄巢攻入长安城始,天下大乱。各方势力在苏中地区你争我夺,特别是南通作为面海门户由鱼盐天堂成为海防水军较量的前沿。探寻南通、如皋以及扬泰这一时期历史沿革及相关历史问题,当结合晚唐、杨吴、南唐、吴越、后周与北宋的历史背景。于是笔者依据各类史料制此编年体事略,以为读者了解苏中地区此时期沿革及建置变迁提供参考。

1710729582323.jpg


唐开成三年(838年)《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述“觅人难得。傥逢卖芦人。即问国乡。答云。此是大唐扬州海陵县淮南镇大江口”。可知胡逗洲在文中被称为淮南镇。日本使团海船搁浅之后,大使于6月29日14时使坐逃生小船,漂流至淮南镇。7月1日至现南通城一带遥见南方有三山,地名为淮南镇大江口。可知南通城区时为洲岛,北、南为大海,与白潮镇(即今白蒲镇)尚未相连成陆。《舆地纪胜》也印证这个说法,其转述<晏公类要>所载‘古横江’:元是海,天佑年间(904-907年),州北海域始涨沙与现白蒲镇相近。到宋朝太平兴国年间(980年),还存有江水出海水道。

高骈(821-887年)任镇海、淮南节度使驻扬州时,当改淮南镇为静海镇。概因高骈曾首任静海军节度使,并立功于水军征交州。时其“大阅军师,欲兼并两浙,为孙策三分之计”。可以推得淮南镇在唐后期改为静海镇后,必然会成唐吴与吴越钱氏海防水军对垒的前线。

从南通出土的徐夫人墓志记述:“吴兴公先祖于姑苏蝉联位望,为代所称,其后枝分派引,从宦过江,佐唐吴二朝,历官四世,镇东陲之奥府”来看,南通城区约在唐朝后期成为重要军事重镇,驻守海防水军。时有东洲与静海两镇,静海原称胡逗洲,分别由姚存、姚制兄弟割据,任镇遏使。杨行密伪吴时期,姚制过世后,姚廷、珪代为东洲静海军使,姚珪始筑城池。

唐末钱鏐(852-932年)跟从董昌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乾符五年(878年)授镇海军右职。后其被淮南节度使高骈所赏识,广明元年(880年)高骈表奏钱镠为都知兵马使太子宾客1710729612491.jpg

光启二年(886年)6月,镇海节度使周宝遣牙将丁从实袭常州逐张郁,郁奔海陵依镇遏使高霸,时高霸为高骈的大将,拥民5万、兵3万。

光启三年(887年),钱镠则为左卫大将军、杭州刺史。不久,浙江西道淮南道先后发生兵变。镇海节度使周宝被部属刘浩、薛朗驱逐,从润州逃到常州,治下的苏州也被六合镇将徐约攻取。钱镠命成及杜棱攻破常州,将周宝接到杭州,但周宝不久便因病而死。

淮南节度使高骈则被部将毕师铎囚禁,毕师铎召宣州观察使秦彦入扬州(《入唐记》记述扬州临江,当为现江都区),毕师铎被推为节度使。10月,秦彦遣郑汉璋,带步骑五千出击张神剑、高霸联军,张、高寨破,神剑奔归高邮,高霸奔归海陵,后高霸臣服于毕师铎,师铎派杞监海陵军,杞将高霸的得失密书送往扬州,被高霸截获,杞被斩。杨行密(852-905年)因高骈上表朝廷‘迁杨行密为行军司马’,其旋即从庐州带兵奔扬州,11月屯兵蜀冈,大败扬州城毕师铎,按其谋士袁袭计策,又诱海陵镇使高霸将海陵镇城(笔者认为此处即为《入唐记》中如皋院与如皋镇,亦或古宁海城、现泰州,待后详考)焚毁,帅其兵民归扬州府,后杨行密杀高霸,并其众。为避孙儒锋芒,杨行密放弃扬州城奔宣州,其率军攻打赵锽,两军战于曷山,大败赵锽,进而围困宣州,赵锽弃城逃,被追杀。

纪元年(889年),唐朝拜杨行密为宣州观察使。杨行密派田頵、安仁义、李神福等进攻浙西,攻取苏州、常州、润州。大顺二年(891年),攻取滁州、和州。景福元年(892年),攻取楚州。孙儒自从赶走杨行密,进入杨州,时间久了,也不能守,于是焚毁城池,杀死老弱病残的百姓以饷食军队,驱赶部众渡江,号称五十万,进攻杨行密。后杨行密借孙儒瘟疫之机全力攻孙儒,并其军数千,成为一方诸候。

景福元年(892年)八月,杨行密再入扬州城,唐朝拜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景福二年(893年)唐昭宗又拜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开始执掌水军。乾宁三年(896年)十月,唐昭宗改杭州威胜军为镇东军,任命钱镠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又加检校太尉中书令,赐铁券,恕其九死。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进封吴王。钱镠进封越王,质其子钱传璙与杨行密女儿联姻。

天佑二年(905年),9月梁兵破襄州,后梁国主朱温所封襄州刺史赵匡凝奔扬州,行密厚待之。11月杨行密去世,杨渥继立。以赵匡凝倨慢新主,迁于海陵,后为徐温(862-927年)所杀。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梁朝(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兼任淮南节度使。

天佑五年(908年)杨隆演继杨渥位。徐温作为杨行密旧臣开始专政伪吴,迁升州刺史,治舟师于金陵,时战舰所聚,其养子徐知诰(888-943年)以副使往治之。天佑九年(912年)徐温升为行军司马、镇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佑十二年(915年)徐温以镇海节度使、两浙都招讨使,镇润州(今镇江市),携养子徐知诰营城升州(今南京),建大都督府,留长子徐知训居扬州秉政。贞明三年(917年),镇海军治所(笔者注:由古宁海或润州)迁于升州。贞明四年(918年),淮南节度使杨隆演派军夺取虔州(今江西赣州),阻断了吴越北上中原的陆路交通。钱镠只得改由海路入贡京师。

武义元年(919年)四月初一,杨隆演(897-920年)在徐温怂恿下就吴国王位。吴越王钱鏐奉(借)后梁朝廷之命,浮海破静海城,俘虏姚廷、姚珪。此后,杨吴另命姚珪侄姚彦洪为静海都镇遏使,继续修建城池官舍,即今天濠河之内城。

武义二年(920年)5月,杨隆演薨,四弟杨溥(900-938年)自润州丹阳归于东都文明殿即其位。

顺义元年(921年),吴越与杨吴互相交换战俘,吴越任命钱镒为镇海节度副使。笔者注:姚廷、姚珪亦回静海故地

顺义三年(923年),后唐与后梁大战于郓州(今山东菏泽一带),唐庄宗李存勖派遣使者给吴王送去书信,告诉吴王说郓州已经被攻破,请他一起率兵攻打后梁。五月,使者到达吴国徐温打算脚踩两只船,率领水上部队沿海向北而行,帮助取得胜利的一方。严可求说:“如果梁军请求我们登上陆地援助他们,用什么理由拒绝他们呢?”于是徐温才停止了行动。这年徐温命徐知诰儿子景通(即李璟)娶钟太章女儿以解寿州之诬。1710729660848.jpg

顺义四年(924年)吴王杨溥到白沙观看叠层的大船,徐温从金陵来见吴王。故把白沙改名叫迎銮镇(一说今仪征,文献有载。另一说按逻辑推论是今江都大桥古镇)。在此以前,徐温让他的亲信官吏翟虔担任阁门、宫城、武备等使,让他观察吴王的起居,翟虔防卫、限制吴王很严格。这次朝拜,吴王即对徐温说“雨”字时总要改为“水”字,徐温请吴王解释一下这个缘故。吴王说:这是翟虔父亲的名字,我避讳这个字已很熟练了。吴王因此对徐温说:“你对我的忠诚,我是很了解的,然而翟虔无礼,宫中以及宗室所需要的东西多数都得不到”。徐温听后赶快低头认罪,请求把翟虔斩了,吴王说:“杀他太过份了,把他迁徙到很远的地方就可以了”。于是把翟虔徙到了抚州。

顺义五年、吴越宝大二年(925年)闰十二月,吴越国王钱镠派沈瑫为使,致书于吴,告以受后唐册封为吴越国王之事。先是两国息兵修好,至此,吴以吴越国名与吴同,不受书,遣还使节,与吴越绝交,仍禁止吴越使者及商旅过吴境。

顺义六年(926年),吴镇海节度判官、楚州团练使陈彦谦身体有病,徐知诰害怕他留下遗言谈及继嗣的事,于是送给他药品和金银丝帛,运送物品的车在路上接连不断。陈彦谦临终时却偷偷留下了一封遗书送给了徐温,请求能让他的亲生儿子继承他的爵位。

顺义七年(927年),东海王徐温卒。以徐温次子徐知询为镇海宁国节度使兼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乾贞年中(928年左右),于海陵立制置院(笔者注应为古宁海城,较小可能是《入唐记》中的如皋院,待后详考),褚仁规出任制置使,这相当于是杨吴所设海防水军总部。静海军归辖于海陵制置院。

大和三年(931年)九月,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谏在任上过世,杨溥命徐知询代之。知谏封为东海郡王。大和年间(约932-934年)徐知诰扩金陵城(即升州),聚孙晟、海陵陈觉等士大夫议时事。宰相宋齐丘献策,劝吴主都金陵,吴人多不欲迁。于是吴主杨溥谕知罢迁。934年4月左右金陵接连两场大火,徐知诰疑有变。徐知询亡,被封为东海康王。11月徐知诰召其长子景通还金陵为镇海军节度副使,召次子景迁为太保、平章事以陈觉为其教授。

天祚三年(升元元年937年)八月已丑日,按道术仙经改东都旧第为崇德宫,知诰三子景遂为东都留守。升东都海陵为泰州,以褚仁规为刺史,割盐城、泰兴、如皋、兴化县属焉。封已故子景迁为高平郡王。十月初五,徐温养子徐知诰在金陵篡吴称帝,以金陵(建康,现南京)为西都、广陵(今江都)为东都,改元昇元,改国号曰唐。后,徐温复改名为李昪(biàn)。十四日,静海姚存自西都金陵而回,在狼山留有石刻,按理其当为族长,此时其年事已高。此次之行,姚氏族子族孙皆被封爵升位。姚存可能自领静海军制置使。姚承钧时年17岁,即被调往京师,奉制迁为“右军散十将、充左龙挞指挥副兵马使”。

笔者注:按徐夫人墓未合葬,记载其享年38岁的墓志内容综合姚彦洪奔吴越,可初步探得,其夫即姚存之孙姚彦洪。文中突出其夫姚公郡望在吴兴、苏州,代表时静海留守水军很可能左右摇摆于吴越与后唐,导致其未列生死年号。其墓盏顶题“唐东海徐夫人墓志铭”主要是告诉后人其出身高贵,乃东海王徐温一族。约摸其曾祖徐容或祖父徐宗,与族兄徐温一同出于行伍。

升元二年(938年),拟迁杨氏于江南,5月改润州牙城为丹阳宫,逼杨迁而居之。另一说杨溥欲入道,乃营室于茅山。11月,因溥以香炉掷使者,俄而见害。于是李氏以泰州州门之右置永宁宫,迁其族以处,令刺史褚仁规从严把守。

李昪因奉徐温为义父,徐氏子孙皆封王、公,女封郡、县主。

升元三年(939年),康化节度使兼中书令杨珙(杨琏族兄)‘称说’有病,罢官回到永宁宫。乙丑(二十四日),任用平卢节度使兼中书令杨琏(李昪四女儿永兴公主之夫,原杨溥子,前皇太子)为康化节度使;杨琏‘坚决推辞’,请求守完让皇(杨溥)的丧事,南唐主答应了他,不久亦过世。

升元四年(940年)。十月13日,诏幸东都,留太子李璟(齐王)监国。19日李昪至迎銮镇。23日至东都,入建元门,见景思情,涕流不已。27日接见高丽使者。十一月2日,宴群臣于崇德宫。听事于光庆殿。17日,东都诸殿再改新名,其中:文明殿改为干元殿。此年罢泰州刺史褚仁规为‘邑驾都部署’。按南唐徐铉《海陵登楼》:“海陵城里春正月,海畔朝阳照残雪……怀铅昼坐紫微宫,焚香夜直光明殿……”可探得杨溥在东都当朝的宫殿,亦有可能在古宁海城。

升元五年(941年),二月,因陈觉之隙,杀褚仁规。后,废海陵制置院为泰州牙城(牙城,是指军事主帅住地,及所辖军队驻地。笔者注:此处即在古宁海城。按记载在泰州东南100里,临江而城。)。

升元六年(942年)。吴越国京城杭州失火,李唐与吴越主动约和,交换俘虏,遂通好不绝。后李唐西都金陵大水,秦淮遇洪。东都广陵亦失火,焚数千家。

保大元年(943年),李昪卒,葬永陵。齐王李璟(916-961年)上位。出宋齐丘为镇海军节度使,齐丘请归。宰相张居咏罢为镇海军节度使。

保大三年(945年),姚锷(919-945)过世,仅27岁。从墓志仅载乙巳年不载年号看,姚锷极可能不事南唐。这也是南唐官员姚承钧墓志不载姚锷胞兄的原因。而此年姚成钧再升军职为副兵马使。

保大年间,李璟遣师姚彦洪,静海城陷以降。《舆地纪胜》记载:“宝气,初李王遣师收姚彦洪,城陷,彦洪聚俗自焚,以金宝投井中,故老传有‘金(扌+寿)石’今风雨夜有光烛天意其金宝气也”。此时期,升设静海制置院建置,改东洲为丰乐镇(《太平寰宇记》载,后升为海门县。东南,隔海水200里,原有6乡。故从海门乃东洲,不选明《通州志》东洲西迁后,金沙原称东洲之说)、顾俊沙为崇明镇、布洲为大安镇、狼山西为狼山镇,包括静海之内,南唐以五镇水寨临海而防。

保大十年(952年),将海陵境之如皋场置如皋县(今如皋城、东陈、丁堰,亦或南马塘待后详细考证),原如皋县改设为海陵盐监(《入唐记》中的如皋镇)。保大十二年(954年),姚承钧(920-954)于京师过世,享年35岁。按墓志记述:“府君娶徐氏,封东海县君,即曹王之次女也。”曹王是谁?笔者认为:姚承钧17岁入京师,很可能由其曾叔祖姚存送其入赘,适配东海郡王徐知谏次女。因知谏与烈祖知诰关系极好,姚承钧才得以殊荣以高等级墓志入葬。

显德年间周世宗柴荣(921-959年)兴兵进攻南唐,经过三年战争,夺取淮南14州之地,饮马长江。李璟被迫求和,去皇帝号,自称国主。

周显德三年(956年),姚彦洪帅兵民万人奔吴越。韩令坤入扬州,泰州城降,刺史方讷弃城逃遁。南唐闻讯周世宗柴荣下诏抚安杨氏子孙,遣园苑使尹廷范迁永宁宫让皇之族于润州,至京口时道路已乱,廷范虑有变,执杀子弟六十余人,惟载妇女渡江。元宗李璟佯怒,骂其小人,腰斩廷范,以慰其冤,诸女二十余人选士族嫁之。4月,南唐右卫将军陆孟俊帅兵万余赴泰州,周将韩令坤亦逃循。陆孟俊转师扬州之时,周世宗已遣殿前指挥使张永德兵援韩令坤,生擒陆孟俊。7月,南唐元帅景达赴寿州,其附将又克复泰州。

显德四年(957年),正月周世宗柴荣亲征淮南。12月,泰州无备,遣兵袭之拔泰州。

显德五年(958年)。正月周世宗至迎銮镇,击败南唐水军。3月初1,周世宗临幸泰州,升泰州刺使荆罕儒为团练使,将永宁宫(宁海旧城,即泰州牙城)残存的宫阙门改称为戟门,赐给鼓角和门戟安放在上面,以彰显武德。当月,南唐遣阊门承旨刘永遇,上表称唐国主,尽献江北之地。南唐仅乞海陵盐监,北周不许。北周始通吴越之地。重新设建‘静海军’(笔者注:疑为吴越钱氏代管),亦称通州。同时废除五镇,分其地为静海与海门二县。故自后周958年,江海交会之地始有南通州之称,同时将四川夔路通州改为达州以避重名。南唐元宗李璟于958年五月开始用后周年号,钱俶受令协助后周攻常州。

建隆元年(960年)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登基。组建水军,习战舰于迎銮镇,唐主大恐,质子于北宋,随即把都城从金陵迁往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并改名南昌府,亦称南都。后亦回。建隆二年(961年),李璟去世,李煜继位,继续尊宋为正统,奉献岁贡,以保平安。建隆三年(962年)葬李璟于顺陵。(存疑的是,牛首山两皇陵中发现的玉册,表明李璟墓为钦陵)。乾德元年(963年),太祖诏李煜,令“扬州民迁江南者,还其故土。北宋遣还显德以来南唐将士”。唐主不从。乾德二年(964年)升迎銮镇(?)为建安军,开始筑城,城池即为真州(今扬州仪征市)。乾德五年(967年)降(改)泰州团练为‘泰州军’。开宝四年(971年),宋将潘美克广州,俘南汉国主刘鋹。李煜亦去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

开宝五年(972年),沿江巡检林仁肇及其附将卢绛募亡命,习水战,屡破吴越兵于海门,亦尝与后主李煜曰:“吴越,仇雠也,他日必为北朝掎角。臣请诈以宣、歙叛,陛下声言讨臣,臣且乞兵吴越,至则蹑而攻之,其国可取。”后主亦不用。后林仁肇被宋朝离间计所害。当年,南唐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庭”。开宝六年(973年)8月,宋谕吴越伐江南。开宝七年(974年)9月,宋太祖遣曹彬、潘美、曹翰率兵十万出荆南。11月樊若水于采石矶作浮桥,长驱渡江,遂至金陵。海陵盐监再移治如皋县(约现如皋城)。原海陵监(《入唐记》中如皋镇或西延海乡)置为西溪(仓)监。开宝八年(975年)2月,宋师拔金陵关城。3月吴越攻克常州。6月攻润州。后洪州节度使朱令赟帅兵15万,自湖口来援金陵,以火攻宋军,却北风转向反焰自焚,朱令赟被擒。后,金陵城陷。11月,图籍万卷皆被保仪黄氏所焚,当中钟繇、王羲之墨迹尤多。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正月,宋将曹彬俘江南主李煜还汴。宋太祖崩于万岁殿,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俶献吴越国13州1军86县地于宋,削吴越国号,被宋封为“淮海国王”,八年(983年)为“南汉国王”。端拱元年(988年)更封“邓王”。1710729707962.jpg

天圣元年(1023年)因避讳,通州改名为崇州,十年后再行改回。而南通州作为海防水军重要基地存在则贯穿整个南北宋。北宋年中帅府海军的将领有:富弼、章衡、刘攽、苏轼。南渡后记载的海军将领有,岳飞、张荣、李宝。绍兴三十一年,李宝被封为靖海军节度使,以静海作为据点,纵横于连云港至浙江沿海。在海陵王完颜亮被刺杀后,李宝水军沿海乘势北征至山东,在胶东给予金朝海军致命一击。此战奠定了南宋海军的压倒性优势,为南宋政权安稳发挥极大作用。

 

image.png作者简介:周青,笔名:隐溪闲叟。如皋财政系统工作人员,喜研究历史文化,拾闲人生乐趣。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876.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一——文豪苏轼过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一——文豪苏轼过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一文豪苏轼过如皋作者:隐溪闲叟《胡瑗》(中国文史出版社)载有苏轼《谒安定胡先生墓》一文。但编者将“元丰己巳”标为疑为有误,提出“是耶,非耶?待更考”。笔者一直在寻找“首用‘安定胡先生’五字表述先儒胡瑗的人是谁”,由此得...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二——西湖梦寻到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二——西湖梦寻到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二西湖梦寻到如皋作者:隐溪闲叟西湖作为杭州的著名景点,闻名于当世。众人不知的是,北宋时北地的西湖更胜一筹。上网搜索得,古代我国各地共有西湖36处,其中浙江9处,广东、湖南、四川各4处,福建、江西各3处,河北2处,广西、...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四——西溪的前世今生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四——西溪的前世今生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四西溪的前世今生作者:隐溪闲叟 泰州历史上曾是淮盐重要生产基地,今泰州国税局收藏了一方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少府监铸就的“泰州西溪镇茶盐酒税务朱记”铜印(简称“税印”,下同),为北宋时期泰州地区茶、盐...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五——苏轼与山芋糁粥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五——苏轼与山芋糁粥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五苏轼与山芋糁粥作者:隐溪闲叟甘薯在江苏叫山芋,四川叫红苕,福建、浙江叫番薯,安徽叫白芋,河南叫红薯,山东叫地瓜,北京叫白薯。而唯有长寿之乡如皋,有早晚餐食用山芋糁粥的传统,这种食用粗粮的习惯也成为如皋人长寿的重要因素...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六 ——安定先生得名记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六 ——安定先生得名记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六安定先生得名记作者:隐溪闲叟北宋期间的如皋,扶江接海,名人荟萃,更诞生一代大儒胡瑗。笔者结合地理考证对安定乡在北宋时到底是不是如皋县西乡名称展开研究。从明清设定的安定乡来分析,其范围是否包括如皋县南十里‘胡安定先生墓...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七 ——安定胡瑗墓原考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七 ——安定胡瑗墓原考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七安定胡瑗墓原考作者:隐溪闲叟泰兴市珊瑚镇洋港村,交界于如皋市,约在如皋市江安镇黄家市西三里,古传境内有胡瑗夼。‘夼’者,大水洼也,现靖如、靖泰界河,前生乃为大江,长江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为肥沃的黄土地,也留下了一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