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如皋与北宋名人系列 > 正文内容

《如皋与北宋名人》系列之二—— 维扬许氏考

陈蓓蓓1年前 (2024-04-17)如皋与北宋名人系列3479

《如皋与北宋名人》系列之二

维扬许氏考

作者:隐溪闲叟

 

a903dedc7280883566603f74077f949.png南宋人王象之编纂的《舆地纪胜》卷四十有注云:“许氏与周氏、查氏俱为海陵望族,以三家子弟多游乡校,故有‘一学许周查’之谚云”。因许元989-1057)曾在如皋、泰州、扬州为官,乡人均认为许氏即是许元,其与范仲淹曾同朝为官。范仲淹任职西溪监时,许元还曾是他的顶头上司。范仲淹《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记有‘一学许周查’。那这里海陵许氏真的是指许元支系?其可考的世系与扬州、泰州、如皋许氏有什么关系?这一支与今如皋许氏有无关系?在如皋定居的许氏始祖真的是许将之孙许泳吗?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泰兴许氏家谱》,一世祖为许文清,自明初始迁入。《锡山许氏家谱》,一世祖许敦为许平之孙,始居无锡鹤溪。二世祖许德之,亦知任海陵监,谱中记载其曾祖许平、伯曾祖许元随父亲许逖自宣城迁居泰州。《如皋许氏家谱》,一世祖为许将(1037-1111),字冲元,谥号文定公,嘉佑八年(1063)状元。绍圣元年(1094),入为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当时章惇执宰为相。后又任门下侍郎兼观文殿大学士。二世祖为许份(1079-1133),曾知扬州军事兼淮南东路兵马钤辖,提举万寿观。三世祖许泳,宋宣和年间(1119-1125)乡贡进士,后由淮阴主簿调海陵尉,遂家于如皋,配顾氏,生一子达。

笔者注释:①宋朝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配政府权力,中书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门下负责审诏令、尚书负责执行诏令。尚书左右丞,即担任过副宰相,时章惇执宰相位。侍郎即是副职,职级同副宰相。②扬州军事兼淮南东路兵马钤辖。是淮南地区最为重要的一军事职,以海防为重,有较多数量的水军。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之前,此军常称海陵军、宁海军、镇海军。按文献记述,治平二年(1065年)卸任宰相的富弼担任过此军长官,时其职为知泰州领海陵军兼镇海军节度使。按《泰州志》,1070年由才高八斗的刘攽(bān接任。王安石变法期间,全国行政区划亦进行调整,淮南路分为两路,始有淮南东路兵马钤辖。在1079-1091+年,由嘉二年天下第一榜状元郎章衡(秦观曾为其副手)担任。1092年二月后由55岁的苏轼任扬州知州,兼以龙图阁学士充扬州军事兼淮南东路兵马钤辖,短任八个月。继任官待考。宣和五年(1123)许份接任此军职。后,金兵进逼开封,徽宗南走扬州,命许份管辖行宫所有兵马。不久升份为龙图阁学士。此时各路援军云集,其中也有抢劫行为,因此各州均不许外军入城。独许份在扬州大开城门,慰劳外军,外军十分感动,不骚扰民间。后,金兵分道南侵,许份号召诸道兵入援,解亳州围。③提举万寿观,即是万寿观使。笔者综合各方面信息得出,万寿观使即是宋徽宗时期主持的超大皇帝及名臣附葬陵寝的修造官,为前朝山陵使改称而来。笔者认为:在不晚于宋徽宗时期,北宋已在筹备南渡方案,许份接任之时,陵寝的修造已结近尾声。许份接任此职不久,即面临建炎之乱,后接任万寿观使的分别有岳飞、刘锜。特别要说明的是岳飞监修皇陵时,曾出现其舅监守自盗事件。万寿观使监修的陵寝,很可能就是宋徽宗归葬之处,规模极其宏大。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2月秦桧妻兄、秦熺之父王瑍知泰州,继续营修万寿观。此时宋徽宗已薨(过世)三年但尚在金国,南宋高宗赵构为超度徽帝亡灵,诏令光孝寺摆设道场(定为祝釐道场),敕令将“报恩光孝寺”寺名改为“万寿报恩光孝禅寺”。1141-1142年,宋徽宗灵柩及高宗生母韦氏自金朝归南宋。按上官河漕运水路,应当经本地。宋徽宗归葬之处目前是历史大悬案,尚不知其踪。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赵构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巧的是,如皋市古有万寿寺,现置有万寿路。④海陵尉,是指海陵副县令兼公安局长。

作者另查阅参考并注释了如下文献:

《许规》【北宋,马令《南唐书》】:“许规,高阳①人。祖儒,义不食梁粟,自雍州襁负东走,隐江南山谷中,终身不出。儒生稠,稠生规。规好道家言,故不事事。尝羁旅宣、歙间,闻旁舍呻呼,就讯之,曰:“我某郡人也。察君长者,且死,愿以骸骨属。”因指槖中黄金十斤,曰:“以是⑩交长者。”规许诺,敬负其骨千里,并黄金置死者家。父惊愧之,因献金,如亡儿言,以为许君寿。规不顾,竟去。闻者以规为长者云。子逖,事后主为监察御史,亦有清节,后仕皇朝”。

笔者注释:①高阳,在今雄安新区南,欧阳修亦言许元为高阳许君,即是指高阳乃此支许氏一代郡望。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304-439)许据的5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②是指许规的曾祖父许儒,曾经仕唐为官,在黄巢起义之后,朱温(852-912)建立后梁(907-923)后,许儒以一臣不事二君为义,故不做后梁官员。③雍州,古地域名,唐朝时指西安以西一带,包括今宁夏、甘肃、陕西西部。④襁负,拖家带口。⑤道家,许规崇尚道教。晚唐及五代十国时,尤盛。⑥羁旅,指许规在黄山一带经常搬家,故有其居宣城、歙县、黟县、祁门众多说法,此当为许元、许俞祖父许规曾经的居所。⑦讯,闻讯而视,这里是指邻居身体有伤或有病,许规赶往去帮忙。⑧我居住在千里之外的地方。看到您是一位和谒的长者,有件事想请你帮忙,等我死了,请把我遗骨,交给我父亲。⑨槖,读作tuó,指布袋。⑩是,以黄金十斤为报酬。⑪践行儿子的遗言。以报答乱世之中许规以生命为代价的风险。⑫许规子名为许逖。⑬后主,指南唐后主李煜(937-978),许规当朝期间,亦清廉守节。⑭皇朝,时马令处于北宋时期,指许规在宋朝亦任官员。

笔者另注:文中,父及其亡儿,并未署名,这其实很关键。笔者认为:这对父子是五代十国时期王侯将相式人物,许规之子许逖在南唐与北宋为官,且在北宋初期官至扬州知府,很可能即是因为这一层因素。《资治通鉴》宣州相关战事摘录如下:1、888年杨行密放弃扬州城奔宣州,率军攻打赵锽(太早)。2、912年馆驿使徐玠使于吴越,道过宣州,徐温使玠说李遇(注:李遇乃杨行密旧臣。时吴国大权已入徐温之手。)入见新王,李遇初许之;玠曰:“公不尔,〔〖胡三省注〗不尔,犹言不如此也。〕人谓公反。”李遇怒曰:“君言遇反,杀侍中者非反邪!”侍中,谓威王也。〔〖胡三省注〗杨渥谥威王。李遇斥言徐温杀之。〕徐温怒,以淮南节度副使王檀为宣州制置使,〔〖胡三省注〗“王檀”恐当作“王坛”。〕数落李遇不入朝之罪,遣都指挥使柴再用帅升、润、池、歙兵纳檀于宣州,升州副使徐知浩为之副。遇不受代,再用攻宣州,逾日不克。

《许孝子俞传》【北宋,胡瑗。本篇摘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全宋文》第四零八卷】如皋吴志强,于微信公众号“东皋文史”之‘新发现北宋大儒胡瑗文章五篇’标注原文如下:

许俞,宣城人也。家世以儒术显名江左。父养高不仕。俞风采魁杰,襟怀峻整,尚慕节义,不妄交游。下笔立言,慨然有济苍生之志。季父逖有名于时,为尚书外郎,器俞曰:“吾家千里驹也。”居常敦睦,家人未尝见其喜怒。少丧母氏,事父以孝谨闻,供给甘旨,昼夜不怠。父之所欲,虽千里必致之。或随计偕,安舆扶侍,税舍辇毂。与妻子共食粗粝,晨夕事父必尽珍异,常示丰厚,恐贻父忧。公卿之闻者多所叹服,率俸以助其养。父年垂八十,谓俞曰:“睹汝登科之后,没于地足矣。”大中祥符七年,俞果登科第,授涔阳从事,扶侍归海陵别业。即路有日,父疾沉笃。俞昼夜供省,以至澣濯,必躬必亲。或问其故,俞曰:“澣濯於家人之手,虑其厌怠焉。”父丧,摧毁几致灭性。而家至贫,多假贷于士大夫。或历父经由之地,涕泣者永日。尝于通津,寄泊佛舍。值春景花发,闭室静坐,未尝出睹。赴牧守之召,过琅山别院,马上忽泣下。仆御问其由,曰:“我父曾寄此也。”士流伏其孝。

吴志强注释:①宣城:隶属于安徽省,地处皖南。②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又称江东。长江在自九江往南京一段的皖江为西南往东北走向,于是将大江以东的江南地区称为“江东”,大致范围为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等沿江东部地区。③季父逖: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欧阳修曾经为许逖作传《司封员外郎许公行状》,王安石也有文章记录他的家族和事迹。许逖,字景山,世居歙州,今安徽黄山脚下的歙县,年轻时在南唐小王朝当过校书郎、监察御史等小官。南唐灭亡后,许逖带着家人北迁。他后来多次向大宋朝廷上书献策,受到宰相赵普的青睐再次走上仕途。在北宋的仕途中,许逖并没有因为曾经在南唐做官的污点而受到影响,一路升迁,当上了封疆大吏、州郡大员。宋真宗祥符年间任兴元知府,官职相当于今天的汉中市长。后又升职为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调到荆湖南路。后又选拔他为司封员外郎,赐他金紫,调转管理扬州。《宋史》中没有单独为他立传,只在《第一百二十九·食货上·四·屯田·常平·义仓》提到他“襄、唐二州营田既废,景德中,转运使许逖复之。初,耿望借种田人牛及调夫耨获,岁入甚广。后张巽改其法,募水户分耕,至逖又参以兵夫,久之无大利。天圣四年,遣尚书屯田员外郎刘汉杰往视,汉杰言:“二州营田自复至今,襄州得谷三十三万余石,为缗钱九万余;唐州得谷六万余石,为缗钱二万余。所给吏兵俸廪、官牛杂费,襄州十三万余缗,唐州四万余缗,得不补失。”诏废以给贫民,顷收半税。”④尚书员外郎:据欧阳修《司封员外郎许公行状》应为“尚书主客员外郎”。隋文帝开皇六年(586)置,为礼部主客司之副长官,员一人,佐长官侍郎掌司事。炀帝大业三年(607) 改称司蕃承务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 复旧称。置一员,从六品上,佐长官郎中掌司事。五代沿置。北宋前期为六品寄禄官。⑤或随计偕,安舆扶侍,税舍辇毂:举人入京会试,被称为“计偕”。安舆,安车。扶侍,服侍,奉侍。税舍,是驻宿的馆舍。辇毂,皇帝的车舆,代指京城。这句的意思是,有同行的举人与他一同到京都去会试,他总是主动安顿好车马做好服务,一同住宿馆舍,直到京都开封。⑥大中祥符七年: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是宋真宗的第三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9年。大中祥符七年,即西历1014年。⑦涔阳从事:涔阳,在今湖南澧县东北。从事,即县令的下属官吏。⑧海陵:南唐升元元年(937年),置泰州。海陵县为泰州治所。后周,两宋延续。即今泰州海陵区。⑨琅山: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山峰,位于黟县、祁门、石台三县交界处,海拔800余米,是佛教圣地九华山山脉的余脉分支。

彭伟注释【摘于《江海晚报》2022年11月9日<胡瑗作传扬孝道>】:①罗鄂州(罗愿)志言:歙州题石碑称:许逖祁门人,而胡瑗为许俞作传,言黟县人。今从欧阳公所作行状言:歙州。别本又云宣城人,辨见转运公墓铭下。许遂是许逖的兄弟。许遂有子,即许俞;许逖有子,即许元,字子春。查阅《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北宋期间,许遂迁黟县,许逖迁祁门,许元移居宣城。故认为黟县最为准确。另注:罗愿《许长官俞传》载“许遂死后,许俞寓居扬州渡口附近的寺庙中”,与文中“尝于通津,寄泊佛舍”相印。

笔者注释:①宣城,是指许俞世系的二代郡望,同高阳许君之义,与《嘉靖如皋县志》记载许元籍贯相同。为何如此?道光《泰州志》记述,入籍泰州官方审查十分严厉。比如周孟阳及其族后,世居丛桂坊九世,已成海陵望族,前朝《泰州志》亦不载其为泰州人。②到了这一代,许俞、许元一族已经成为扬州及江南一带名儒世家,已不居宣城,从仪征出土的许元世系墓也可印证许逖及后世系已居扬州并葬于扬州。再从众多文章描述许氏族中兄弟相助相帮亲密,且立传为世人所知,可探得许遂及其后族居繁华之扬泰淮甸概率较大。⑧海陵别业,海陵既是军事州,又设有海陵监,军事驻防地点在古宁海城与今如皋东北,海陵监约在今如皋城。《太平御览》中淮南道之下并未记载泰州与通州,可知泰州、通州地区在北宋初期曾长期作为军事州管理,此时常称海陵郡、海陵军。⑨琅山别院,结合《南唐书》所载许规概述,参考吴志强注释,琅山当为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山峰。其为现今南通之狼山、滁州之琅琊山概率较低。

笔者另注:文中“而家至贫”,这里对贫困的记述,是古传的常用谦语。比如《泰州志》孝友篇-钱涒,字申伯,翰林学士,钱勰之孙,家贫,竭力以养母,饮食极丰。又如文献记述胡瑗,至其父亲胡讷这一代‘家贫无以自给’。《海陵许氏南园记》也载许元‘素清贫’,用现在流利话讲就是太“凡尔赛”了。

《许俞》【清,夏荃,《退庵笔记》】“欧阳文忠为许子春作南园记,子春先世歙州人,因官,遂家于泰州,南园旧址今不可考。州志流寓又载许愈黟县人,父子尝置别业于海陵,为胡瑗所知。胡瑗为俞作许孝子传,云:子春名元,逖之子,逖兄弟三,长遂,仲逖,季迴。逖五子,元、平最著。遂子俞,字尧言,能文章,大臣屡荐之,有忌者,官以是不显。尝知兴国军大治县,有善政。俞二子,均为进士。州志所载许愈必俞字之讹。许氏籍隶宣、歙、黟,亦徽属,乡曲既同,胡瑗与俞同时,俞与子春为从兄弟,时次又同。且其家世孝友,欧阳公称许氏世有孝德,又云予见许孝悌,著于三世,荆公称遂、逖、迴,善事母。逖子五人咸孝友。又云士大夫论孝友必归许氏。观此则定所作孝子传为遂子俞无疑矣。许氏自逖以下多居海陵如皋,子春又徙家海陵,辟南园。俞之置别业于此,无足异。州志俞伪作愈,不详其世系,后人何所考,特标而出之”。

笔者注释:①欧阳文忠,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谥号文忠。②许平,字子春。③歙州,指其祖父籍贯,今歙县有古村落许村。④州志流寓,《泰州志》流寓篇。⑤最著,最为著名,王安石曾为许平作《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⑥有忌者,有妒忌其才能的人,中间作梗,所以其未能当上有名的官。亦或因为其祖父许规所恩父子的关系,导致朝廷对启用此人有忌惮。⑦兴国军大治县,位于今湖北鄂州。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以永兴县置永兴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永兴军为兴国军,隶江南西道,领永兴县、通山县、大冶县3县。宋朝行政为道(路)、州(军)、县,军作为行政建制,相当于今建设兵团,军民两设。⑧亦徽属。宣州、歙州、黟县也属于徽州(今黄山市)或安徽。⑨从兄弟,即是堂兄弟、叔伯兄弟。⑩荆公,指对王安石尊称,王安石被封为荆国公。⑪是指《泰州志》孝子传许愈,必是胡瑗笔下的许俞。⑫笔者虽不知其出处,但锡山许氏家谱亦如此记载。⑬故夏荃认为许俞扶侍归海陵别业,许俞的别墅在如皋一带无误。

  

综合以上,笔者得出如下维扬许氏迁移路径与衍变的初步观点:

一、如皋许氏世系关系的上接

根据彭伟老师提供的残缺严重的《如皋许氏家谱》,未发现文中载许将为福建闽县人。但在《宋史》中许将被明确载为福建闽县人。笔者认为:许将极有可能为许俞之子,概是因为宋朝南渡之后,大部分名世之家祠堂全部搬到长江以南,于是将维扬名人籍贯批量改为福建、浙江、皖南、江西等地。这在沈氏家族、周氏家族、胡瑗亲家王纶家族、查氏家族、章氏家族,异曲同工。王安石妹婿沈季长及其祖父沈玉、父亲沈播和儿子沈铢、沈锡,一家四代主人的墓“俱在扬子县(今仪征)甘露乡”,接近许元族人归葬处。王安石为沈播写了墓表,曾巩为沈播夫人元氏写了墓志铭。沈括与沈播又同族。这一幕与海陵周(孟阳)氏世德碑何其相似!家族众人生于扬泰,终于淮甸江口,南渡之后碑、籍却又置到杭州。而周氏世德碑据周辉《清波别志》记载,碑在南宋时险些招官方损毁(后世已不见,终被故意毁损,何故?),幸运的是,碑文乃米芾书法,被民众拓碑而藏,后朝方知海陵周氏望族世系。胡瑗亲家公王纶为泰州人,世居海陵葫芦河,南迁之后亦改籍福建。王纶公有子王伯起(胡瑗女婿)与王仲举。王仲举曾将其子王蘋(1082-1153年)过继给王伯起。在王伯起熏陶下,王蘋成为一代宗师,南渡之后,迁至吴江震泽镇讲学,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所创学派为“震泽学派”,后人却将王蘋籍贯载为福建清龙山人。查氏家族、章氏家族的改籍,笔者待后详证。如果按照马令《南唐书》记载的许儒-许规-许逖这一支系,其二代郡望不应当是宣城,而应当是海陵(泰州)或扬州,因为这一支系按记载是迁居维扬地区才开始发达成为望族的。

二、许氏海陵别业地点的推证

1713315850905.jpg夏荃在《退庵笔记》<许俞>中辩证‘许逊之后皆居海陵如皋’,笔者认为此句不实。夏荃又言,至许元,方迁居海陵南园,从而推得文中海陵别业,极可能是指今如皋地域的别墅。笔者认为许俞扶侍所归海陵别业,确实很有可能在如皋。原因是:许元极有可能将海陵南园(欧阳修曾作《海陵许氏南园记》)让与其伯父许遂及从兄许俞后,自己一族另移居至更大的真州东园,欧阳修于皇祐三年(1051年)八月作出天下名篇《真州东园记》。从198319871993年仪征曹山乡永丰大队出土的许元子许世京墓、许元哥许恢墓、许元私印及随葬品来看,与王安石为许元弟许平撰写的墓志铭《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所载“葬于真州扬子县甘露乡義城之原”相印证。即可推得,许元及其父许逖这一世族,曾居于并葬于仪征,亦即古真州。可知,许元除了在如皋当过县令,确属《嘉靖如皋县志》所述流寓。故笔者认为,《许孝子俞传》中海陵别业,即是欧阳修笔下的海陵南园,位置很可能位于如皋西南古宁海城周边,约摸今泰兴南湖地界。同样按照分析海陵别业亦有可能位于今如皋城附近。

三、维扬如皋许氏世系迁移与衍变的综述

首先要更正泰州许查周三大望族中许氏,很可能是指许俞世系一族,只不过许元名气更大,被前人嫁接了而已。

可溯前世系为【许懋(464532年,字昭哲,高阳郡新城县,后燕高阳太守许茂之后,许允九世孙)、许亨(517570年)、许善心(558-618年,追赠高阳县公)、许敬宗(592672年,唐朝宰相)、许昂、许彦伯、许望、许远、许岘、许睿、许儒】

一世A:许儒(867-910?),居雍州,其籍贯为高阳郡,晚唐官员,907年由雍州向今黄山一带迁居。

二世B:许稠(900-940?),居于宣州与歙州一带。

三世C:许规(930-975?),为道士,因帮于人不求回报,被乡人视为长者,而闻名于世,此时亦居于宣州与歙州一带。

四世DD1,许遂(950-1000?);D2,许逖(955-1024?),约在973年左右,在南唐存续的最后几年,始为御史中丞等小官;D3,许迴(965-)。

五世EE1_D1许俞(972-,大治县县令);E2_D2许恢(待补充);E3_D2许元(989-1057,详见笔者后篇《如皋县令许元考》);E4_D2许平(998-1046?,海陵县主簿,王安石在淮南路任职时曾为其作墓志铭);E5_D2逖子4(待补充);E6_D2逖子5(待补充)。

六世FF1_E?许将(1037-1111年),其出生时,许元48岁,许俞约50岁以上,而许平45岁以下。笔者认为,维扬许氏不载许将上及世系,在忌讳什么。笔者臆断其祖坟靠于后建的皇陵。故,许将必然为许规之后,按许俞有二子皆进士而言,结合胡瑗为许俞作孝子传,许将之父极可能就是许俞。当然,不排除许将之父是许逖五子中某位可能性。F1_E?许将兄,进士。

七世G:许份。字:子大,宋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进士,官至正奉大夫、龙图阁学士、封少师、历知邓州蔡州扬州军州事,配赵氏-清献公赵抃孙女)。

八世H:许泳。字:绍祖,号:庆荆,宋宣和年中(1118-1125),乡贡进士,后由淮阴主簿调海陵尉,遂家于如皋,配顾氏。1713315897028.jpg

笔者注:有部分方志研究学者认为,明清之后很多家谱的世系表都是随随便便,找个名人接上去,以显示出家族的显赫。笔者认为这样推设不合理,假设我是编谱的伪造者,我与其接个福建闽县许将,还不如接续一个有如皋渊源的许俞或许元。许泳的遂家如皋,概是因为南渡之后,又回迁如皋看守祖坟。此时如皋、泰兴、泰州之地,经过靖康建炎之乱,已成一片废墟。

九世I:许达。字:公路,处士、隐居,好学不求闻达,配钱氏。笔者注:按50岁一代,方能与十二世相接。推其五十岁约在1190年。

十世J:许昭。字:亦孔,邑学生员,配陈氏。笔者注:五十岁约在1240年。

十一世K:许永昌。字:闻言,邑学生员,配杨氏。生三子:天祥、天祐、天祚。笔者注:五十岁约在1290年。

十二世L:许天祥。字:吉徵。元至正(1341年)朝官。如皋县幕,配周氏,生二子:德新、德明。

十三世M:许德新。字:邦怀,配奚氏,生二子:忠纯、荣。

十四世N:许忠纯。字:子厚,配邬氏,生五子:谦、谊、谨、诚、原。

十五世O:许正。(非许忠纯子,疑为许荣之后,谱载,许正为仲义公长子,亦或许荣又称为许忠义)字:景圆,笃信好学不求闻达,配王氏,生二子:轮、辐,葬柴湾镇官河大路北东南向。

十六世P:许轮。字:坦之,配邓氏,继阮氏,生二子:桓、相。

十七世QQ1许桓,字:淑威,配蒋氏,生一子:Q2许相,字淑达,配张氏,生三子:涓、深、浒。

十八世RR1-Q1昺,字:世明,配沈氏,生一子:钦。R2-Q2涓,字:世美,配杨氏,生四子:、莽、菃、䓫。

十九世SS1-R1钦,字:德用,配石氏,生一子:斌。S2-R2谟,字:德仁,配张氏,生三子:学、子、孔。

二十世T:许斌。字:彬然,配朱氏,生二子:东、西。

二十一世UU1许东,字:儆夫,配佘氏,生一子:养舜。U2许西,生一子:养璧。

二十二世V:许养舜,字协华,配王氏,生一子:三寅。

二十三世W:许三寅,字宸畏,配曹氏,生二子:国高、国昇。

二十四世XX1许国高,字君宠,配周氏,生一子:嘉元。X2许国昇,字君升,配曹氏,生一子:嘉馨。

 

 

image.png作者简介:周青,笔名:隐溪闲叟。如皋财政系统工作人员,喜研究历史文化,拾闲人生乐趣。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89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