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迹北宋如皋 > 正文内容

东洲的那些战事1——隐溪闲叟

陈蓓蓓9个月前 (08-01)寻迹北宋如皋3471

东洲的那些战事1

作者:隐溪闲叟

 

前文《寻迹东洲根脉》还原东洲原住民,是感化军【驻地徐州】时溥帐下名将张雄,*受朝廷指派,携三百护从,*以晚唐名义在苏州募集的朝廷水军,后随望族吴兴姚公自江南渡北而来【南通出土徐夫人墓志铭,所载“从宦过江”即是此意,即带着朝廷给的军职、爵号,北渡江至东洲静海】,后成为晚唐、杨吴【杨行密为始,后称吴国的淮南割据势力】,常驻东洲、静海水军过程,此期东洲虽未有战事,但靠近的扬州及润常一带却战事不断。后一段文,笔者先复述一下这段时间此地区的战事。

光启二年(886年),张雄受晚唐之命,自北渡江至苏州,凭着一纸皇令,招兵制舟快速壮大,从无到有,重建了晚唐水军【本篇带下划线部分属笔者推论。过程如下:张雄持有皇令与快速壮大为必然因果,故推之(20年后平卢节度使王师范亦请示朝廷复制此策略,但历史背景不同,却失败)。同期镇海军出现叛乱,故实之。加上不少五代文献版本记载,原镇海军节度使周宝是被钱鏐所杀,故定之】。《资治通鉴》载:“张雄自称苏州刺史,因地方富庶,兵至五万,战舰千余艘,号称天成军”。因镇海军节度使周宝不被晚唐当朝信任,周宝在镇海军内部起乱时,逃奔到常州,依靠丁从实。887年,周宝对晚唐的谋划心生怨恨,联合六合镇遏使徐约,攻击扎根未稳的张雄,张雄兵败。苏州望族吴兴姚公因归麾于张雄帐下,此时亦随其入海,占据东洲、静海。不久,张雄帅其众自海溯江,屯于东塘(笔者考证为古宁海城,详见笔者《寻迹东塘》)。同期(四月初一),钱镠派遣东安都将杜棱、浙江都将阮结、静江都将成及带领军队讨伐驱逐周宝的薛朗。6月杜棱等人在阳羡打败薛朗的将领李君暀。10月,杜棱等拔常州。钱镠将周宝接到杭州,但周宝不久便‘因病’而死(钱镠取得镇海军的钤印)。丁从实奔海陵投靠高霸。恰逢扬州城混战(毕师铎、吕用之、秦彦、杨行密、高霸、张神剑、孙儒等军团于扬州城的拉锯混战),此期张雄左右逢源,并又快速壮大经济与军事实力。最后张雄还是选择帮助杨行密。月底,扬州城弹尽粮决,秦彦、毕师铎听取尼姑王奉仙从扬州开化门出城奔往东塘,张雄不纳。11月,钱镠以杜稜为常州制置使。命阮结等进攻润州,12月克之。刘浩走,擒薛朗以归。

天祐五年(908年)八月,吴越王钱镠遣宁国节度使【驻地安徽宣城】王景仁【王景仁原为吴将王茂章,因避后梁太祖(朱温)曾祖朱茂琳名讳而改】奉表诣后梁,陈取淮南之策。淮南杨吴遣步军都指挥使周本、南面统军使吕师造击吴越。九月围苏州。吴越将张仁保攻常州之东洲,拔之。【胡三省注宋白曰:通州海门县,东南,隔水二百余里,本东洲镇】。淮南兵死者万馀人。淮南以池州团练使陈璋为水陆行营都招讨使,帅柴再用等诸将救东洲,大破仁保于鱼荡,复取东洲。柴再用方战舟坏,长槊浮之,仅而得济。天祐六年(909年)3月,徐温以金陵形胜,战舰所聚,乃自以淮南行军副使领昇州刺史【今南京】,留广陵,以其假子徐知诰为昇州防遏兼楼船副使。

笔者注:此时淮南杨行密已故,其子杨渥当政(因受晚唐封吴王,常称杨吴)不事后梁,沿用唐朝天祐年号,史书称梁为正朔亦称此政权为‘伪吴’。而后梁以吴越王钱镠兼淮南节度使。由此,激化了吴越钱氏与淮南杨吴的矛盾。这时苏州在吴越控制之下,而常州在杨吴控制之下。此时杨吴帅水军的治所,又由昇州(902年由江北东塘转来)再转至常州【故出现常州东洲之说】。概是由天祐年间长江北岸水文发生重大变化,此期间东塘以及位于白蒲之处的夹江开始淤塞。故后篇常引用‘常州之东洲’,其实这里指的是军事归属,而非行政归属。一年之后(909年),杨吴水军治所又复转至昇州。905年杨吴平叛润州团练使安仁义后三年,908年润州也随吴越与杨吴的矛盾,由杨吴设为浙西观察使的治地,可知浙西观察使与水军节度使在杨吴也是分开设定的。

天祐十年(913年)三月吴行营招讨使李涛帅众二万出千秋岭,攻吴越衣锦军。【胡三省注:自杭州东南度千秋岭则至杭州临安县。薛史:梁开平二年改临安县广义乡为衣锦乡】。吴越王镠以其子湖州刺史传瓘为北面应援都指挥使以救之,睦州刺史传璙为招讨收复都指挥使,将水军攻吴东洲以分其兵势。

笔者注:这时,东洲成为围魏救赵的重要棋子,属杨吴管辖之下,原文中称为吴东洲,但胡三省亦根据前文所述常州之东洲进行了错误批注,这也将研究南通历史的老师引向一个歧途,常州与南通海门中间还隔着苏州常熟,故上段笔者厘出常州东洲之说的缘由。

由《资治通鉴》记述的东洲战事,可知东洲是吴越钱氏与杨吴水军交战的前沿,实乃军事要害之地。静海与东洲处于长江江口,控江扼海,军事地位突出。无疑会部署数量巨大的水军部队驻扎。从目前已经掌握的史料来看,姚氏政权先后有姚存、姚制、姚廷珪、姚裕、姚彦洪等10人在静海、东洲一带担任军政职务。后期这里升都镇并建军事要塞,才造就了千年南通城,而随姚氏渡江北迁的苏州人,奠定了南通南三县语言习俗为代表性的吴越文化。

待续,敬请关注

image.png作者简介:周青,笔名:隐溪闲叟。如皋财政系统工作人员,喜研究历史文化,拾闲人生乐趣。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92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一——文豪苏轼过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一——文豪苏轼过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一文豪苏轼过如皋作者:隐溪闲叟《胡瑗》(中国文史出版社)载有苏轼《谒安定胡先生墓》一文。但编者将“元丰己巳”标为疑为有误,提出“是耶,非耶?待更考”。笔者一直在寻找“首用‘安定胡先生’五字表述先儒胡瑗的人是谁”,由此得...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二——西湖梦寻到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二——西湖梦寻到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二西湖梦寻到如皋作者:隐溪闲叟西湖作为杭州的著名景点,闻名于当世。众人不知的是,北宋时北地的西湖更胜一筹。上网搜索得,古代我国各地共有西湖36处,其中浙江9处,广东、湖南、四川各4处,福建、江西各3处,河北2处,广西、...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三——双苏如皋祭欧阳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三——双苏如皋祭欧阳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三双苏如皋祭欧阳作者:隐溪闲叟1089年,苏轼苏辙从京城开封赴钱塘任太守,《苏轼年谱》记载的路径,是从淮安至高邮至扬州过江至润州再到杭州。而笔者按苏轼《谒安定胡先生》判断记载的路径,是从淮安至宝应至兴化(或扬州)再从如...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四——西溪的前世今生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四——西溪的前世今生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四西溪的前世今生作者:隐溪闲叟 泰州历史上曾是淮盐重要生产基地,今泰州国税局收藏了一方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少府监铸就的“泰州西溪镇茶盐酒税务朱记”铜印(简称“税印”,下同),为北宋时期泰州地区茶、盐...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五——苏轼与山芋糁粥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五——苏轼与山芋糁粥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五苏轼与山芋糁粥作者:隐溪闲叟甘薯在江苏叫山芋,四川叫红苕,福建、浙江叫番薯,安徽叫白芋,河南叫红薯,山东叫地瓜,北京叫白薯。而唯有长寿之乡如皋,有早晚餐食用山芋糁粥的传统,这种食用粗粮的习惯也成为如皋人长寿的重要因素...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六 ——安定先生得名记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六 ——安定先生得名记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六安定先生得名记作者:隐溪闲叟北宋期间的如皋,扶江接海,名人荟萃,更诞生一代大儒胡瑗。笔者结合地理考证对安定乡在北宋时到底是不是如皋县西乡名称展开研究。从明清设定的安定乡来分析,其范围是否包括如皋县南十里‘胡安定先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