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锋锋——《读书之乐 飘飘意远》
读书之乐 飘飘意远
作者:陆锋锋
上学的时候读书背书是家常便饭,生涩的诗词古文、复杂的数学公式、海量的英语单词,还有那恼人的化学分子式和生物定义、物理知识点,每一门都有背诵的内容。当然背诵内容最多的莫过于语文了,最怕看到的就是课文后面“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这几个字了。
后来参加工作了,也免不了要背书,诸如自学考试的真题、演讲稿、主持词之类的文字。直到前些年,慢慢地背诵的文字少了,感觉记忆力都慢慢退化了。原来上学的时候老师说的“脑子越用越灵光”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正好赶上经常参加一些全民阅读之类的活动,有上台朗诵个文章,或者表演个小品、话剧之类的机会,于是决定重拾之前的文字,翻出来再一个一个地背一遍。
最开始,应该是从《在大地上放歌》开始,那次是我的老师石高峰先生光荣退休,我们几个同学撺掇着搞了一个公益朗诵会,我上台朗诵舒婷的《致橡树》。因为许久不上台表演了,心里还是很忐忑,与优秀的学弟学妹同台,演砸了太丢脸了。之前的确做了很多功课,当然把文字背下来,脱稿上台只是底线要求。所幸,最终演出效果还凑合。
从那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先是端午行吟的《岳阳楼记》、古诗吟诵会的《春江花月夜》、跨年诗会的《滕王阁序》,接下来是《将进酒》《满江红》《桃花源记》《陋室铭》《琵琶行》《长恨歌》《出师表》《兰亭集序》……还有最近正在进行中的《洛神赋》《陈情表》。每一篇文章不仅要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确定情感表达基调,还要逐字逐句正音注解,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想法。不仅仅是理解并熟练背诵,更要代入情境,二次创作并契合作品创作意图地表达出来。大部分作品还涉及到背景音乐的选择,甚至是分段音乐的切入。于是,一篇篇古诗文文稿出现在我的案头,圈圈画画,点点记记,直至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当然,伴随着文稿被“惨遭蹂躏”,其内容也再一次印刻于心。那平仄相间、长短高低的错落之致,那平上去入、轻重疾缓的诗韵之别,那复沓回环、对偶互文的形式之美,一下子从文字里复活了起来。每每啃下一篇艰涩的“大部头”,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印象最深的是吟背王勃的《滕王阁序》,全文将近一千字,骈俪藻饰,辞采华美,多处运用典故,且创造出诸多成语。背诵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痛并快乐着。一方面文中金句频出“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更有全文中最具传诵度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起来真的能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韵律和意境之美;另一方面,文章篇幅较长,很多典故必须查阅大量史料,理解性记忆,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着实累人。途中,也曾不止一次萌生过打退堂鼓的想法,但还好坚持下来了。当我在跨年诗会的舞台上完整演绎了这篇作品之后,还是非常感谢那个不服输的自己。
背诵了这些文章之后,你会感觉自己已经穿越千年在与古人对话。你可以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体会中国士大夫的风骨;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中与张若虚一起追问人生哲理;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感受醉吟先生迁谪之后的落寞心声;还可以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中钦佩王右军与时风为悖的独立思考......所有这些文字都成为了积淀自我、丰盈人生的基石。
或许有人会问,你哪来时间背这些古文呢?究竟是怎么背才能啃下来这些晦涩的文字呢?其实说到底,无外乎“透”“勤”二字。
所谓“透”,就是对作品的理解要“透”,这是能背诵并能朗诵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很幸运前些年我的老师石高峰先生光荣退休,于是我有了大把的机会“霸占”他的退休时光。遇到查资料也无法搞清楚的问题,我就向石老师请教,或是从他高高的书架上的一大堆藏书中找出权威的古文注解资料,慢慢拨开历史迷雾去寻找答案。有的时候还会在相约散步时,细扣一句诗,甚至一个词的情感表达基调。比如《琵琶行》中的“寻声暗问弹者谁?”,“暗问”的对象是近处作者船上的船夫?还是不远处的琵琶女?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表达此处的“暗问”才更贴切?两个人边走边聊,沉浸其中,快然自足,不知夜色将近,不失为人生之乐事也。
所谓“勤”更容易理解,老祖宗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惟手熟耳”都是这个道理。我会在遛狗的时候背,在锻炼的时候背,在洗澡的时候背,在等儿子放学的校门口背,甚至在游泳的时候默背......总之,在一切空余的时间里背,仅此而已。
曾国藩曾言: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愿大家在“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中让枯燥的古文更有生气。在“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虚实重长”中让那些难懂的古字变成鲜活的音符,就像明珠拂去泥尘,陡然间艳照四壁。让我们一起在读书中去体会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